燕鷗的情歌曲目繁多,有低柔的“keeearr”召喚愛侶,也有鏗鏘的“kek—kek”威脅競爭者。不隻是歌唱那麼簡單,燕鷗還有舞蹈相配。雄燕鷗的航空表演,或俯衝,或滑翔,向異性展示自己的魅力。
在求愛期間,雄燕鷗非常大方,常常“請客吃魚”,當然,其他的雄燕鷗也厚著臉皮來湊熱鬧,雌燕鷗則發出“ki—ki”的召喚,意思是:“喂,可愛的男孩,給我帶條魚來。”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生物係的專家發現,小銻鳥在“初戀”之前需要成年銻鳥的指導,否則小銻鳥無法掌握談情說愛的“基本功”。這一發現對研究鳥類習性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動物界,叫聲最富於變化的是鳥類。銻鳥為小型林鳥,以昆蟲為食,種類甚多。銻鳥的叫聲與大多數鳥類一樣,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短促的“呼叫”聲。銻鳥在日常生活和遇到危險時常會發出這種叫聲,以呼喚同伴。另一種叫聲是雄鳥求偶時的“歌唱”。這種叫聲的特點是音量大,聲調複雜,變化多。歌唱的內容是為了向雌鳥顯示自己的魅力和領地。
為了研究銻鳥的叫聲變化,科研人員將自然界中出殼僅5~10天的隔銻、斑銻、紅喉銻從窩中取出,移至實驗室中喂養。俄專家發現,“與世隔絕”並沒有影響銻鳥的日常交流。
當自然界中的小銻鳥開始“呼叫”時,實驗室中的銻鳥也已基本掌握了這種簡單的叫聲,隻是部分實驗室銻鳥的“呼叫”不十分標準。然而,當自然界中同齡的小銻鳥發育成熟,開始高歌求偶時,實驗室中的銻鳥卻均未掌握複雜的“歌唱”技能。
即使研究人員給實驗室中的銻鳥播放銻鳥的“情歌”錄音,實驗室中的銻鳥也學不會。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自然界中的小銻鳥在學唱“情歌”時確實得到了前輩們的真傳。
專家認為,在自然界中,小型鳥類有很多天敵。為了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來,鳥類常用最簡單的“呼叫”向同類傳遞信息。通過不斷的遺傳,這種“呼叫”成了鳥類的本能,可以無師自通。然而,“戀愛”“成家”是非常複雜微妙的事情,其方式方法無法遺傳。因此,沒有成年鳥的指導,小鳥無法掌握談情說愛的基本功。
瑞典和加拿大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證實,異性間並非總是相互吸引,它們也存在著因利益衝突而產生的“軍備競賽”。在自然界中,雄性生物總是趨向於和更多的雌性生物交配,以便把自己的基因更多地流傳下去。而對於雌性生物來說,交配則增加了生存的風險,例如可能染上由性傳播的疾病等,或者增加了被捕食者吃掉的可能。因此雌性更趨向於把與雄性的接觸降到最低限度,於是兩性之間就產生了利益的衝突。這種衝突導致了雄性和雌性各自進化出了不同的生理結構,以便在這種性別“軍備競賽”中盡可能地取勝。
瑞典和加拿大的一個合作研究小組觀察了15種水生昆蟲——水黽的形態和行為,結果發現,雌性水黽會盡量避開雄性的注意,體形上還有一些不利於雄性附著的特征;而雄性的體形則有一些有利於製服雌性抵抗的特征。
當雄性在這一“軍備競賽”中占優勢的時候,交配率就上升;反之交配率就下降。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性別間“軍備競賽”的證據。
動物怎樣交流情感
人類的麵部表情豐富,微笑、扮鬼臉、皺眉蹙額都可傳情達意。大猩猩、黑猩猩以及其他靈長目動物也有類似的麵部表情。狗、狼及其同類會噘起上唇、齜牙咧嘴表示憤怒;害怕或馴服時,會緊閉嘴巴、耷拉耳朵。還有少數哺乳動物,特別是群居的,也會用麵部表情表達情感。但是相對來說,鳥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麵部肌肉不大會動,很少有麵部表情,甚至全無表情。
狗搖頭擺尾表示快樂,若表示極其快樂,會躺下來,四腳朝天,露出肚皮,這是許多哺乳動物對好友或對手表示順從的姿態。家貓蓄勢待發時,會蹬腿弓背,背毛和尾毛全都豎起來。魚有時改變鰭的位置,以表達情感。鳥類做出某種姿態,表示驚恐或準備進擊。例如,灰雁抬起頭來表示準備出擊。
到了求偶期,多半由雄性動物發出信號,雌性也常會以動作表示接受。雄性招潮蟹揮動大螯求偶。有些雄蜘蛛會在雌蜘蛛麵前大展舞姿,表明身份,以避免被誤認為獵物。另外有些蜘蛛先彈動雌蜘蛛網才趨前求偶。魚和蠑螈身上會出現鮮豔的斑點,特別是在繁殖季節,色彩變得更奪目。某些蜥蜴會抬起身子上下躍動。雉、孔雀及其他美羽動物喜歡展露斑斕奪目的羽毛。
鳥類從喉嚨出聲音,與人類發聲非常相似。但鳥的發聲器(鳴管)位於氣管底部,而人類的喉卻靠近氣管的頂端。美洲鶴和號手天鵝等低音鳥類,氣管竟長達三四英尺(1英尺≈0.3048米)。有幾種鳥,如歐洲白鸛,因為沒有鳴管,所以不能發出聲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