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科學家認為,響尾蛇發出的聲音有點像溪流似的水聲,用來引誘口渴的小動物,也是一種捕食的方法。
海獺和臭鼬都是哺乳動物中的鼬科動物,它們的尾巴都是出色的警告器,而海獺的尾巴還是水中劃行和築堤的工具。
海獺十分靈敏,當它發覺敵獸襲擊時,就會發出“警告”,用扁平的尾巴猛擊水麵,打得劈啪作聲,於是它的夥伴就會立即潛逃得無影無蹤。臭鼬同樣也會用它的尾巴當做警告器,但它所警告的是敵方而不是同類。
如果人見到臭鼬的尾巴往背部卷曲成弓形的姿勢,就該識相一點,趕快避開。否則,它的肛門腺分泌出臭液散發的惡臭會令你昏倒。
動物的特殊語言工具
尾巴動作是動物的一種“語言”,不同動作表達了動物的不同情感。其中最典型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例子,要數狗與貓了。
狗在興奮或見到主人高興時,就會搖頭擺尾,尾巴不僅左右搖擺,還會不斷旋動。尾巴翹起,表示喜悅;尾巴下垂,意味危險;尾巴不動,顯示不安;尾巴夾起,說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搖動尾巴,象征著友好。
狗的尾巴能表現它的情感,狗雖不懂人語,但能辨別人的音調。如果你用親切的聲音對狗說:“壞家夥!壞家夥!”它會搖擺尾巴表示高興;反之,如果你用嚴厲的聲音說:“好狗!好狗!”它會夾起尾巴表示不愉快。
此外,尾巴擺動的頻率,反映了狗的健康與興奮的程度。擺動得愈快,表示愈興奮和健康;擺動得慢,表示雖有興奮感,但健康狀況卻不佳。而執行任務時的獵狗、警犬和軍犬,它們尾巴擺動的含意就更豐富和深刻了。
貓也能通過尾巴表達自己的情感。當貓遇到新情況或極度興奮時,比如在發情期遇到異性,貓的尾尖常會劇烈地抽動;當發現老鼠或其他動物,準備出擊時,貓的尾巴就與身體成一條直線,隨著身體的下伏,尾與地麵平行,隻有尾尖在微微搖動;當與敵手搏鬥和非常生氣時,貓會用整條尾巴猛烈地抽打地麵,發出啪啪的響聲;受到驚嚇而感到恐懼時,貓的尾巴會發抖似的顫動;當貓端坐著沉思時,尾巴前端會稍微擺動;在向主人乞食時,貓的尾巴又會向上筆直翹起,與身體成90°角。貓在睡眠時,尾巴常圍繞在自己身旁。
以後的研究發現,動物尾巴除上述這些功能以外,還具有其他作用,如食蟻獸等一些尾巴粗大、尾毛濃密的動物,它們在臥地休息或睡覺時,常常將自己的大尾巴蓋在頭部和軀體上,起遮陰和保暖作用。動物尾巴的不同功能,是動物對生活環境的一種適應。
跳舞也是一種語言
語言並不全是有聲音的。聾啞人之間的交談,全部靠啞語,也就是靠規範化了的手勢和表情。在動物界中,也有“啞語”。
蜜蜂之間的“交談”是通過舞蹈來表達的。如果說它們全是用“啞語”,這也不確切,因為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勢以外,還要用翅膀的振動聲來表達。振翅聲的長短,表示蜂巢與蜜源距離的遠近,振翅聲的強弱則表示花蜜質量的好壞,這樣蜜蜂就能通過“舞蹈語言”和“振翅語言”把蜜源的方向、距離、蜜量多少等信息通報給夥伴。
人們很想通過“語言”來與動物通話,其中最普遍的也許是人與狗之間的交流。人們常說,狗對主人忠誠、老實,狗對主人的聲音十分熟悉,隻要略加訓練,它就能根據主人的口令趴下、躍起、坐下、站立、前進等。
人們曾設想訓練黑猩猩“說話”。黑猩猩的智力在動物界中居上等,而且它們許多地方也和人相似,例如猩猩沒有尾巴,和人一樣有32顆牙齒,胸部隻有一對乳頭,母猩猩每月來一次月經,懷孕期也是9個月。猩猩和人的血液成分也很相似,也有不同血型,麵部也同樣可以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表情。但可惜的是它們的發音器官極不發達,大多利用手勢來表達意思。
在美國有一對名叫加德納的夫婦,采用美國聾啞人通用的啞語,去教授一隻名叫“娃秀”的雌性猩猩。這隻小猩猩出生後18個月就在熱帶森林中被人捕獲,從此成為加德納夫婦的“養女”。他們非常用心地訓練娃秀,和它生活在一起,給它創造非常好的學習環境。為了不使聲音幹擾娃秀的學習,在小猩猩在場時,他們自己就用手勢交談。經過兩年的訓練,娃秀可以理解和領會60種手勢,其中有34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如“吃”“去”“再多些”“上”“請”“內”“外”“急”“氣味”“聽”“狗”“貓”等,它還能將一些手勢連貫起來。
人們期望,將來能訓練猩猩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
動物如何表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