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 對外政策之爭(2 / 3)

“偉大領袖說過,掃幹淨房子好待客。”李海平在元老院的會議上毫不掩飾的鼓吹砸爛重建論,“不砸爛舊體製我們就無法建立新的社會。這個砸爛舊體製大砍大殺的任務,我覺得完全應該交給滿清去幹。”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讓靼子進關殘害百姓――我們來這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拯救華夏,大明這個爛桃子,事後也可以摘。”丁丁在常委會上對李海平的看法提出激烈的反駁,“你連起碼的民族認同都沒有了!還有沒有一點良知?”

“我們是來自另外一個時空,和土著有什麼民族認同?難道大明的百姓會認同我們是中國人嗎?”

“你這樣的想法太不可思議了。”丁丁氣得要跳起來,“你這不光是漢奸言論,簡直就是民族虛無主義者!”

“安靜,安靜,”臨時主持會議的吳南海趕緊敲著錘子,“不要搞人身攻擊。”

“大明的宗族鄉紳對於地方的控製權你怎麼奪取!還有儒生們控製的話語權怎麼辦?如果不解決這點,誰也救不了華夏!建立全國政權不難,難得是改造社會!不對社會進行一次放血式的清洗,我們的新體製是站不住腳的,用不了多久就會走回傳統式社會的老路上去。”

李海平對民族虛無主義的指控毫不在乎,他繼續指出,等到時機成熟,穿越集團揮兵北上的時候有了大義的名分。“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穿越集團隻要打起這麵旗子來,天下的大義的名分就占全了,誰敢反抗穿越集團誰就是漢奸。

“‘恢複中華’這個字號比得過‘反清複明’嗎?要知道大明在這個時空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看看有多少人都是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就知道了――連李、張二人的殘部都打起了大明的旗號!”

“這個不成問題。大明不管是亡於滿清還是李闖,臨高的官方宣傳應該是‘明失其德,有德者可取而代之’。再用天命論和五德循環論一搞。大致也就能搞定了。元末的時候各路人馬還抬大宋的名號出來呢。”

“……到時候我們已經借著滿清的手清理了一切潛在的反對力量,我們的到來對苦難深重的民眾來說意味著拯救。不用髒自己的手就消除了社會改革的阻力,還收取了民心,豈不是一舉多得?”

但是砸爛重建論者們本身也存在分歧,分歧的重點是誰來當大錘,有人支持滿清,也有人認為與其讓野蠻人來幹這事不如讓李自成來幹,反正就破壞的程度來看雙方是半斤八兩。這個問題扯到最後往往就鬧出“民族大義”的問題來了。於是砸爛派的首腦人物李海平就得到了一頂“漢奸”的帽子。

李海平的某些言論,諸如“讓韃子幫咱們把讀書人全部殺光,這樣就不用我們殺了”、“摧毀舊體製舊社會就是要靠無差別殺人”之類的話讓他成了皇漢和普世們的共同敵人,要不是有海軍同仁及時搶救,在昌化堡擔任指揮官的經曆讓他鍛煉的體魄健壯,他在元老院門口就差點被人狠揍一頓。從此以後李海平每次回到臨高都要帶著甩棍。

兩派在會議上論戰數小時之久,由於兩派在元老院的常設委會中都有足夠的代表。最終也沒有哪一派能夠獲得決定性的多數。

由於在常委會上誰也不能說服誰,最終元老院通過了一個各方麵大致可以接受的對外指導政策:“維持大陸均衡下的光榮孤立”。

這個政策的核心是“機會均等”、“不幹涉”和“孤立”。其具體措施是:穿越集團將使用一切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使用一切手段在必要的時候擴大穿越集團的控製區;不放棄從雙方獲取好處的機會:與雙方同時發展貿易關係,開發沿海貿易航線,刺激大宗貨物流轉;大規模的輸出臨高商品,輸入原料和人口。暫時不幹涉雙方的戰爭進程,不采取會嚴重影響雙方力量均衡的行動。

在這個指導政策裏唯一要被消滅的勢力是以鄭芝龍為代表的海上群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建立對中國沿海的製海權,企劃院、商業部和海軍計劃的大規模沿海貿易就無從談起。

由企劃院提出的看似和稀泥的方案其實體現了執委會的官僚們的思路――“均衡”。

現階段穿越眾的戰略是盡可能快速的爬科技樹,積蓄力量。在這個總體目標下,穿越集團即要有效的治理海南全境,還要向越南、台灣等沿海要點擴張,在中國沿海確立製海權。以穿越集團的力量來說是無法在多個戰略方向展開,大陸政策就隻能以均衡為主。讓大明和滿清誰也奈何不了誰,互相攻伐牽製才是最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