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速朽之反真,慕寧儉之遺則。(泰山都尉孔宙碑)
2.3.2【形·形]→形。共15個。例如:
○君幼□顏閔之懋質,長敷遊夏之文學,慈惠寬□,孝友玄妙。(敦煌長史武斑碑)
○卜擇元日,齊革精誠。(成陽靈臺碑)
○謂君為哲,在昔寧武,當亨南山難老之禱。(小黃門譙敏碑)
○過者戰戰,以為大戚。(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
○元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司隸校尉楊淮碑)
○報如景響,國界大豐,穀鬥三錢。(祀三公山碑)
○畏天之威,逢斯癉怒。(西嶽華山亭碑)
○故桂陽陰山豫章[闕]長重安侯相杜暉字慈明,體質弘亮,敦仁好道,治《易梁丘》《春秋公羊氏》,綜覽百家,無所不甄。(綏民校尉熊君碑)
2.3.3【形·名】→形。共2個。例即:
○明允篤誠,小心祗翼。(封丘令王元賓碑)
○秉此小心,以亮皇職。(中常侍樊安碑)
2.4副詞的形類構成
2.4.1【數·名】→副。共2個。例即:
○人有曾閔貞孝之行,四民美好,從容中節,高棞改敝,一朝而化。(楚相孫叔敖碑)
○專國權寵,而不榮華,一旦可得百金,至於歿齒而無分銖之蓄。(楚相孫叔敖碑)
2.4.2【副·名】→副。共2個。例即:
○皇行載驅,不日係路。(外黃令高彪碑)
○招工募石,輝然俱至,各進琦巧,不日成之。(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
○君之群戚,並時繁祉。(淳於長夏承碑)
2.4.3【副·副】→副。共1個。例即:
○府縣請召,未曾窺城,守鮮貧苦,不豫輝榮。(故民吳仲山碑)
2.4.4【形·數】→副。共1個。例即:
○於是郡請州□,□桓不就,至於數四。(外黃令高彪碑)
2.5代詞的形類構成
2.5.1【代·名】→代。共4個。例即:
○邦域既寧,久勞於外,當還本朝,以敘左右。(敦煌長史武斑碑)
○屠顏購孤,詐抱他人。(畫像孔子等題字)
○吾殺。行數十步,念獨吾死可,空復令他人見之死為。因埋掩其刑。(楚相孫叔敖碑)
○豈愛我躬?命不可贖。(堂邑令費鳳碑)
○公之□性也果而能□□□□□弘裕凱弟,無竟伊人。(太尉劉寬碑)
上例兩處“他人”是指其他人的意思,實際是詞組,但為便於溯源,姑照錄於此。
2.5.2【代·形】→代。共1個。例即:
○籲嗟此山,高且險隻,上視彼蒼,相去能幾?(張休崖涘銘)
二、偏正式複音詞的表現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東漢前後及同時期其他語言材料的偏正式複音詞的使用特點,下麵我們來考察一下《碑刻》偏正式複音詞在運用及其發展變化上的特點。
1.從語義構成上看,正語素的意義類型和正偏語素的意義結合關係出現了新的特點:
1.1正語素的意義類型不僅較先秦有了發展,甚至達到了魏晉六朝時的水平。偏正式的正語素,在《詩經》(向熹《〈詩經〉裏的複音詞》,《語言學論叢》1980年第6輯。)裏主要是表示人或事物,正語素關於動作、行為的不足十個,關於性質、狀態的一個也沒有;《碑刻》中不僅繼續存在有關人或事物的正語素,而且出現了相當一部分有關動作、行為(416個)和少部分有關性質、狀態的正語素(67個)以及1例正語素為副詞(即《故民吳仲山碑》:“府縣請召,未曾窺城,守鮮貧苦,不豫輝榮”)的用例。《碑刻》中的這種情況和六朝時的《世說新語》也大體相當了(程湘清《〈世說新語〉複音詞研究》,載《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值得一提的是,與《碑刻》同期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動語素充當正語素的複音詞不過十幾個,形語素充當正語素的衹有“大苦”一詞(喻遂生、郭力《〈說文解字〉的複音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論衡》中雖也出現了涉及動作、行為的正語素,但“數量不多”,至於形語素充當正語素的也僅見“正黃”一詞(程湘清《〈論衡〉複音詞研究》,載《兩漢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為什麽處於同一時期的語料也會表現出如此大的差異呢?我們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從一個側麵說明要弄清楚某一階段漢語詞彙發展的真實麵貌,光靠調查某一種語料是遠遠不夠的。
1.2.偏正語素間的意義關係更趨多樣化。首先,脩飾、限定表示人或事物的偏語素有表示身份和職業、方所、功用和質地、數量、時間、方式和手段、性質、狀貌、領屬關係、類屬關係、情態、稱代等13種之多,這倒和先秦沒有多大差別,遠在《詩經》時代就雛形已定。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碑刻》中的此類複音詞在具體內容上有了變化,最明顯的有兩點:第一,表身份、職業類中充當大類名的正語素在數量和種類上均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妨在此將它與其前後不同階段的幾種頗有代表性的語料作一比較(見下表):
語料名充當大類名的正語素名《詩經》(向熹《〈詩經〉裏的複音詞》,《語言學論叢》1980年第6輯。) 人 民 子 帝 伯 王 侯 夫 女 師 氏 《東漢碑刻》(程湘清《變文複音詞研究》,載《隋唐五代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人 民 子 民 吏 士 君 臣 父 孫 王 祖 師 嗣 母 帝 神 官 夫 弟 哲 裔 彥《世說新語》(同上。) 人 士 工 家 兒 女 母 兄 郎 客 主 奴《敦煌變文集》(見程湘清《先秦雙音詞研究》,載《先秦漢語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人 家 士 師 兒 女 郎 夫 客 戶 王 官 母從上表可看出,跟先秦相比,先秦已出現的如“人、民、子、帝、王、夫、師”等大部分在《碑刻》中得到了繼承,另外又新增加了許多,諸如“吏、士、君、臣、官、父”等等;跟其後的六朝和唐五代比較而言,《碑刻》中比較活躍的如“人、士、母、王、官”等大類名依然在使用,當然也有少數幾個語體特點比較鮮明的如“嗣、裔、哲、神、彥“等大類名在《世說新語》和《敦煌變文》裏不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