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東漢碑刻複音詞?嬙~研究(9)(1 / 3)

第二,產生了表方式、手段的偏正式複音詞。《碑刻》中在正語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偏正式複音詞中新出現了偏語素表示方式、手段的複音詞30個,而此前的《詩經》中不見有此用例,就是同期的《論衡》也不見使用,衹在《說文解字》裏出現了1例,即“圍棊”。其次,正語素是有關動作、行為和性質、狀態的偏正式複音詞不僅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而且在正偏語素間的意義關係上也呈現出更加繁富的狀況。如動語素充當正語素的複音詞構詞語素間的意義關係出現了表狀貌、方式、程度、時間、處所、數量、物件、性質等多種類型。儘管形語素充當正語素的偏正式複音詞尚處於萌芽狀態,但正偏語素間的意義類型也出現了表程度、否定和時間三種形式。

2.從內部形類構成方麵看,《碑刻》同先秦一樣,偏正式主要構成的是名詞。名詞的構成方式,除了繼承先秦[形·名]、[名·名]、[數·名]、[動·名]、[數·動]五種方式以外,新增加了[名·動]、[方位·名]、[名·方位]、[形·形]、[副·形]、[形·動]、[名·形]、[代·名]、[副·動]、[數·形]、[數·量]、[量·名]、[形·數]等結構樣式。偏正式動詞不僅數量、比重有所增加,其構成方式也已有[形·動]、[動·動]、[名·動]、[副·動]、[數·動]等五種之多。偏正式形容詞在先秦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而《碑刻》中不僅數量增加了,其構成樣式也有[副·形]、[形·形]、[形·名]等三種形式。副詞和代詞數量雖然不多,其構成樣式卻不算少,如構成副詞的有[數·名]、[副·名]、[副·副]、[形·數],構成代詞的有[代·名]、[代·形]。

3.從偏正式複音詞詞義的歷時發展來看,很大部分詞的詞義、詞性乃至用法上都沒有多大變化而被後代所沿用,如昔日(敦煌長史武斑碑)、萬物(嚴訢碑)、北嶽(白石神君碑)、五穀(白石神君碑)、吉日(成陽靈臺碑)、甘雨(祀三公山碑)、商人(北海相景君銘)、慈父(涼州刺史魏元丕碑)、農夫(綏民校尉熊君碑)、祖母(梁相孔耽神祠碑)、舊居(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故鄉(仙人唐公房碑)、博愛(西陝頌)、博覽(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仲春(濟陰太守孟鬱脩堯廟碑)、深入(荊州刺史度尚碑)、歡心(廣漢屬國侯李翊碑)、春風(荊州從事苑鎮碑)、平地(封龍山頌)、豐年(曹全碑)等等。

但同東漢前後相比,《碑刻》中也有一部分詞的基本義位發生了變化。如:

【軍甲】《成陽靈臺碑》:“於是故廷尉仲定深惟大漢隆盛,德彼四表,大平未至,靈瑞未下,四夷數侵,軍甲數擾。””這裏“軍甲”指軍隊、軍士。而後世多指軍士的武裝或泛指武器、軍備。

【義士】《封龍山頌》:“允敕大吏郎巽等,與義民脩繕故祠。”《魯峻碑》:“義士梁國甯陵史強強良二百。”此指出錢贊助刻碑的人。後世指能維護正義的或俠義的人。

【門生】《魯峻碑》:“門生魏郡斥丘牽牧君伯三百。”這裏指再傳弟子。後世指科舉考試及第的人對主考官的自稱或指學生。

【大意】《成陽靈臺碑》:“大意翻然,君子善之。”這裏指“大誌”。後來指主要的意思或疏忽之義。

【後來】“後來”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在過去某一時間之後的時間,二是指後到的或後成長起來的。在《碑刻》中徑指以後成長起來的人,在句中可作主語。《冀州從事張表碑》:“僉以為洪德宜演述,億載彌以新,功烈不贊紀,後來無所聞。”《北海相景君銘》:“後來詠其烈,竹帛敘其勳。”

【電波】《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乃命良吏,獎帥壯夫,排頹磐石,投之寥□,□高填下,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脈,斷硍濭之電波,弱陽侯之洶湧。”這裏的“電波”指急速如閃電的流水。現代漢語則指電磁波。

【洞房】《梁相孔耽神祠碑》:“其內洞房四通,外則長廡。”“洞房”指連接相通的房間。現代漢語指新婚夫婦的房間。

【謠言】《酸棗令劉熊碑》:“悔□令德,清越孤竹,德牟產奇,誠宜褒顯,昭其憲則,乃相與谘度諏詢,采摭謠言,刊□詩三章。”這裏的“謠言”指民間流傳的歌謠或諺語。現代漢語則指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

【白日】《碑刻》中有兩個意思:一是“白天”義。《博陵太守孔彪碑》:“郡阻山□□□以饑饉,斯多草竊,罔不□賊劉曼張丙等,白日攻剽,坐家不命。”現代漢語保留了此義。二是“人世”、“陽間”的意思。《金鄉長侯成碑》:“將去白日,歸彼玄陰,同盟必至,縞素填街。”

【斯文】特指文學。《幽州刺史朱龜碑》:“研綜典藝,實好斯文。”現代漢語指文人或文雅的意思。

第三節支配式複音詞

東漢《碑刻》中的支配式複音詞,從意義構成上看,由一個表動作、行為的前語素疊加一個表關涉對象的後語素構成。為行文方便,我們把前語素統稱為支配語素,把後語素統稱為被支配語素。《碑刻》中共有支配式複音詞308個,佔複音詞總數的5.96%。其中動詞275個,佔《碑刻》支配式複音詞總數的89.28%,另有形容詞4個、名詞24個、副詞2個、連詞1個、代詞2個,它們共計33個,佔《碑刻》支配式複音詞總數的10.71%。

一、支配式複音詞的詞性分佈

1.【支配語素·被支配語素】→動詞。例如:

○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於曹國,因氏焉。(曹全碑)

○遭貴戚專權,不稱請求,考績不論,徵還議官。(沛相楊統碑)

○復治黃屋,推原聖意。(成陽靈臺碑)

○宰縣治郡,無民不思,載八十五,久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國三老袁良碑)

○民誌思慕,遠近搔首。(北海相景君銘)

○求己不媚,以疾去官,闔門守寂,不竟時榮。(安平相孫根碑)

○既至升堂,屏氣拜手,祗肅屑僾,仿佛若在。(史晨饗孔廟後碑)

○考妣徐氏元初產,永壽元年出門託軀金掾季本。(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揚州寇賊,陸梁作難。(巴郡太守張納碑)

○獲麟趣作,端門見徵。(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

上述例中,“振鐸”即搖鈴,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時,振鐸以警眾,此謂從事教職;“專權”是獨攬大權的意思;“推原”指從本原上推究;“致仕”謂辭去官職;“搔首”指以手搔頭,形容焦急的樣子;“去官”是免除或辭去官職的意思;“屏氣”指抑止呼吸,形容謹慎畏懼的樣子;“出門”即出嫁的意思;“作難”是作亂、起事的意思;“見徵”即見證,親眼目睹可以作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