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東漢碑刻複音詞?嬙~研究(1)(2 / 3)

○其辭曰:清和穆鑠,寔惟乾坤。(酸棗令劉熊碑)

○華殿清閒,肅雍顯相。(白石神君碑)

○清潔皦爾,泥而不滓。(費鳳別碑)

○地致石墠,其下清涼,可舞八□以□大章。(成陽靈臺碑)

○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郭泰碑)

○至趙國府君,在官五載,蒞政清平,有甘棠之化,年五,卒於官。(趙相雍勸闕碑)

○清眇冠乎群彥,德能簡乎聖心。(郎中鄭固碑)

○平□□□□□□□□□□季文之清約。(平都侯相蔣君碑)

○君體性慈仁,常容□□,忠公清白,好善博愛。(嚴訢碑)

○又少入金氏門,承清儉之後。(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督司京師,穆然清邈,當□緄職,為國之榷。(魯峻碑)

○其思辯論□□文章爛[下闕]孝廉亢弘名於三署,揚清厲於海內,除倉龍司馬,詔[下闕]試經第一。(議郎元賓碑)

○察廉除茲,初厲清肅。(校官碑)

○膺姿菅、蘇,靖供衛上,方平不阿,嚴而不[闕],清介之□,皦然發越。(荊州從事苑鎮碑)

○典曆三城,居官清惠,遺愛在民。(綏民校尉熊君碑)

○其辭曰:兩儀剖判,清濁始分。(樊毅脩華嶽碑)

○清虛澹泊,後嗣式序。(綏民校尉熊君碑)

○□馬,□者清明尊賢□,□□□來□。(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

○[上闕]盈,王者清廉則出。(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

○□□□其清靜,九域尐其脩治。(嵩高山開母廟石闕銘)

以上句子中有:清和、清閒、清潔、清涼、清妙、清平、清眇、清約、清白、清儉、清邈、清厲、清肅、清介、清惠、清濁、清虛、清明、清廉、清靜等總共20個雙音組合。這些組合形式上有相同的特點,都是前加共有成分“清”,後加形容詞性成分,構成[清·形容詞性成分]的組合模式。處於這個組合模式中的“清白”、“清平”、“清儉”、“清涼”等幾個組合可以確定為詞無疑,那麽,其餘的組合就可因格式雷同而類推為詞了。

(2)同素異序。指某些雙音組合的構成成分相同而僅僅其順序不同,並且其意義也完全相同,這樣的組合是詞而非詞組。如“恭恪”與“恪恭”、“贏縮”與“縮贏”、“輯寧”與“寧輯”、“恭肅”與“肅恭”、“艾康”與“康艾”、“簡易”與“易簡”等等。當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並非將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截然分開,衹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以何者為主、以何者為輔罷了,相反地,我們在區分詞和詞組時,更注重將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我們也注意結合考察其在東漢同期文獻(如《潛夫論》、《太平經》、《風俗通義》、《吳越春秋》、《論衡》、鄭玄注釋語料、東漢佛經語料等)和後世典籍中的使用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東漢詞彙正處於一個由單音詞向複音節詞急劇變動的階段,確實存在一些組合處於或詞組或詞的兩可的狀態。對於這類組合,我們採取從寬的標準,因為這樣有利於語詞的溯源,更有利於漢語複音詞的歷時研究。“作為一般複音詞(連綿詞、專名除外),它的形成大都經歷了由短語向詞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說,在其構成成分最初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類複音組合(說它是短語也罷,說它是詞或過渡詞也罷)是複音詞歷史發展的遺跡。如果每一部專書的語言研究都能把這類組合提供出來,人們將能據以劃出每一複音詞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見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第10頁,華夏出版社1997年。引文中的著重號為筆者所加。)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從東漢碑刻語料中切分出複音詞5167個。為便於比較,本數字不包括人的姓名、表字、職官名、方國名、部族名、地名、星宿名、年號、幹支、書篇名等。

第一節聯合式複音詞

這裏我們僅討論雙音節的複音詞,三音節以上的複音詞將在後麵展開專門論述。東漢碑刻(為行文簡便,以下簡稱《碑刻》)的雙音節聯合式複音詞1971個,約佔全書複音詞總數的38.14%,是最重要的複音詞結構方式。其中名詞735個,動詞636個,形容詞581個,其他詞類如數詞、副詞等較少,共19個。

一、聯合式複音詞的形態結構

《碑刻》聯合式複音詞數量較大,而其形態結構也比較複雜。“要瞭解一個合成詞的意義,單就詞的整體去理解它還不夠,還必須把這個詞的構成部分(一般是兩個字)拆開來解釋,然後合起來解釋其整體,才算真正徹底理解這個詞的意義了。”(見王力《實用解字組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王力先生既強調研究複合詞時要從整體上把握,同時也指出應將複合詞分解開來研究,研究其語素意義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下麵我們就從語義、形類構成和詞序三個方麵對其構成特點加以描寫和分析。

1.語義構成

根據構成語素之間的意義關係,可分為同義語素聯合、類義語素聯合和反義語素聯合三種。

1.1同義語素聯合

指構成複合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是相同或相近的,即兩個語素的某個義項相同或相近。《碑刻》中共946個,是聯合式複音詞最主要的語義構成方式。從詞性分佈來看,基本上為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還有少數幾個副詞。

名詞例,如:

○故吏戴條等,迫在三之分,感秦人之哀,願從贖其無由,庶考斯之頌儀,鐫石立碑,勒銘鴻烈,光於億載,俾永不滅。(沛相楊統碑)

○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進,絕其本根。(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