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東漢碑刻語料的詞彙研究價值(2)(3 / 3)

此外,還有一部分詞義為《漢語大詞典》所失載,如“捐官”的“棄官”義、“霣絕”的“死”義、“羽衛”的“保衛、護衛”義、“大子”的“長子”義等等。

可以看出,東漢碑刻複音詞的新詞新義的數量相當可觀,研究它們,既可以使我們窺見漢語詞彙在東漢段這一特定語料中的使用情況,有助於我們揭示漢語詞彙從上古向中古演變過程的某些特點,從而為我們對漢語詞彙史進行更加科學的分期提供某一方麵的材料和依據,也可為我們脩正前人時賢及大型工具書的一些詞語出現時間提供佐證,有利於辭書的編纂。

2. 研究東漢碑刻的複音詞,有助於我們瞭解東漢段漢語詞彙複音化的麵貌和程度,為漢語詞彙複音化規律的探索提供一些資料,從而加深和豐富我們對東漢斷代詞彙發展乃至漢語詞彙發展史的認識。

正如王力先生所說,“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見王力《漢語史稿》第344頁,中華書局1980年。)。而要充分揭示這一規律,就必須進行歷史的考察,也就是要具體到某個時期、某個階段發生了一些什麽變化,出現了一些什麽新的情況。而要真正弄清楚某個階段複音化的變化特點,就衹有從這個階段的語言材料入手,那麽要瞭解處於漢語史重要階段的東漢段的詞彙複音化的情況也同樣不能例外。我們在研究東漢碑刻語料詞彙時,就發現其複音詞較東漢以前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有:

2.1 複音詞數量大增。本書所選東漢碑刻語料近10萬字,複音詞達5167個。我們把東漢前後有關典籍複音詞數量情況列表統計如下:從上表可以看出,東漢碑刻複音詞無論從東漢同期其他文獻語料相比,還是與緊跟其後的魏晉六朝文獻比較,在數量上都遠遠居於領先地位。儘管其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我們從一個側麵看出整個東漢語料的複音化程度毫不遜色於魏晉六朝時期,說明無論是在東漢碑刻語料中還是在整個東漢時期,漢語詞彙複音化已經有了突破性的變化。

2.2 出現了一大批構詞能力極強的語素。在東漢碑刻中,湧現了相當多的異常活躍的構詞語素,它們和其他語素組合而產生數量驚人的雙音詞。茲舉一二。

玄,形容詞性語素,可表示的意義有“赤黑色”、“深”、“神妙”、“靜寂”等,碑刻中以它為脩飾語素的雙音詞就有玄德(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玄論(博陵太守孔彪碑)、玄妙(敦煌長史武斑碑)、玄圖(白石神君碑)、玄礫(成陽靈臺碑)、玄汙(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玄碑(張公神碑)、玄雲(仙人唐公房碑)、玄池(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玄靈(史晨饗孔廟後碑)、玄都(李翊夫人碑)、玄室(孝廉柳敏碑)、玄懿(費鳳別碑)、玄陰(金鄉長侯成碑)、玄石(梁相諱汎碑)、玄乾(高陽令楊著碑)、玄謨(司隸從事郭究碑)、玄猿(山東嘉祥出土東漢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玄珪(平都侯相蔣君碑)、玄牡(樊毅脩華嶽碑)等20多個。

德,名詞性語素,可表示的意義有“道德”、“品行”、“恩德”等,碑刻中以它為構詞語素的雙音詞有道德(白石神君碑)、種德(張公神碑)、脩德(北海相景君碑)、令德(酸棗令劉熊碑)、玄德(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陰德(楚相孫叔敖碑)、體德(楚相孫叔敖碑)、純德(冀州從事張表碑)、明德(西嶽華山廟碑)、至德(帝堯碑)、天德(國三老袁良碑)、鴻德(郎中馬江碑)、元德(竹邑侯相張壽碑)、含德(安平相孫根碑)、世德(費鳳別碑)、龍德(博陵太守孔彪碑)、誕德(繁陽令楊君碑)、茂德(荊州從事苑鎮碑)、嘉德(鮮於璜碑)、淑德(相府小史夏堪碑)、宿德(趙寬碑)等53個。

3.數量可觀的同素異序詞。東漢碑刻複音詞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聯合式雙音詞中,出現了眾多的同素反序雙音詞,共計183個,其中XY、YX同時在碑刻中使用的雙向型同素異序詞有96個,如:恭恪(中常侍樊安碑)、恪恭(吉成侯州輔碑);煥炳(幽州刺史朱龜碑)、炳煥(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祈請(白石神君碑)、請祈(無極山碑);宗門(成陽靈臺碑)、門宗(成陽靈臺碑)等。和現代漢語相比,衹有YX的單向型異序詞有87個,如:食糧(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命壽(仙人唐公房碑)、寶財(楚相孫叔敖碑)、土疆(安平相孫根碑)等。大量同素異序詞的產生,一方麵顯示出漢語詞彙從單音詞向複音詞過渡的痕跡,同時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東漢詞彙複音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