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採取解剖麻雀的方式,試圖弄清楚作為東漢碑刻這個專門語言材料詞彙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複音詞的使用情況,為東漢斷代詞彙研究乃至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添磚加瓦。“漢語歷史詞彙的研究就應該這樣紮紮實實地從基礎工作做起,把一些重要的文獻的詞彙麵貌,或一個時期的詞彙麵貌弄清楚,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就可以顯示出漢語詞彙歷史發展的輪廓。”(見蔣紹愚《〈《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序》,載胡敕瑞《〈論衡〉與東漢佛典詞語比較研究》,巴蜀書社2002年。)
二、研究目的、方法和工作步驟
本書利用這些數量不菲、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東漢碑刻材料,目的在於揭示出東漢碑刻語料複音詞的麵貌、特徵、發展演變的情況和內部規律,藉以考察東漢時期流行使用的部分複音詞的使用情況,從而為我們整體上把握處於漢語史重要階段的東漢段的詞彙係統的複音詞內部規律乃至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提供資料和參考;同時,為辭書編纂在詞的立目、詞義的解釋乃至書證方麵提供可貴的材料,也可為各方麵閱讀、研究東漢碑刻材料提供幫助。
本書總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數據庫統計的基礎上,採取專書研究的方法。細言之,就是把選定的東漢碑刻語言材料當作一個全封閉的係統,製作成ACCESS語詞數據庫,然後對這個封閉性的語言材料的複音詞採取通常所使用的專書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描寫分析。具體做法:1.靜態描寫。我們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力求對東漢碑刻複音詞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分析和描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既對東漢碑刻複音詞詞彙麵貌作整體的描繪,又注意發掘出其個性特點;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利用數據庫對每一複音詞詞彙事實進行準確的、窮盡性的統計分析,在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事實羅列和理論概括兼顧。2.歷時比較。在注重對東漢碑刻複音詞本身進行共時研究的同時,也注意和同時代以及東漢前後時代的文獻進行適當的縱橫比較。3.計量統計。利用數據庫對材料進行資料分析,統計出頻率、比例,使描寫和分析建立在比較準確的數據統計的基礎上,以保證結論的可靠性。此外,我們在繼承傳統語言學注重材料分析和考據的基本方法的同時,也注意吸收並運用前人時賢在詞彙學和語義學理論方麵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
工作步驟:
第一步,以《隸釋》、《隸續》、《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漢碑集釋》、《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及《文物》等刊物為底本,確定出本書所依據的東漢碑刻語料範圍。
第二步,對本書所據的東漢碑刻語料進行釋文、標點和斷句。
第三步,甄別並切分出選定的東漢碑刻語料所包含的全部詞語,逐條輸入電腦,設定屬性,建立ACCESS語詞數據庫。
第四步,對東漢碑刻語料詞彙的複音詞所表現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出其固有規律並成文。
三、研究語料一覽
本書研究語料取自宋洪適的《隸釋》和《隸續》、清王昶的《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高文《漢碑集釋》、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及《文物》等雜誌上著錄的東漢碑刻,共167篇。具體篇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