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方便麵,3分鍾還是5分鍾
拋磚引玉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方便麵隻被泡3分鍾,還有閑情燙個小波浪。”
一樓跟帖:“它天生就是自來卷,拉不直。”
二樓說:“想拉直還不容易,去做個離子燙不就行了。”
三樓說:“拉直了那不就變成掛麵了嗎?”
方便麵說:“你們懂什麼,我這樣才有資格對掛麵說‘咋地了哥們,讓人給煮了’?”
神秘登場
方便麵,對於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種食品了。相信你和我一樣都有過這樣的記憶,在等待方便麵泡好的時間裏,認真地看著方便麵袋,它的食用方法分四步:把麵和調料放入碗中;衝入開水;加蓋燜3分鍾;即可食用。
不知道你想沒想過這個問題,方便麵為什麼要泡3分鍾而不是5分鍾呢?如果泡不足3分鍾,是不是無法泡透呢?
揭秘事實
要想全麵了解方便麵,我們還得找到方便麵的發明人——安藤百福。
安藤百福是日本日清食品株式會社創業者與社長,他說,讓你等3分鍾,你的肚子就會餓,這個時候吃起來,就會覺得香得不得了。這個說法非常權威且有道理,否則現在科學這麼發達,怎麼可能做不出來開水一衝就能吃的方便麵呢?但那樣的話,沒有等待也就沒有更美的味覺享受了。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多泡一會兒,比如讓人等上5分鍾呢?對於這個問題,安藤百福說,那樣等下去,會讓人感到坐立不安,沒準兒就把好好的生意給毀掉了。
3分鍾,這個最佳等待時間,並不是安藤百福隨便想出來的,而是他長期觀察並研究消費者心理得出的結論。
趣味推斷
小小的3分鍾背後,竟然凝結著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真不愧是方便麵之父。方便麵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與無數這樣的細節是分不開的。
飲食的顏色會改變我們嚐出的味道嗎
拋磚引玉
我們吃中餐時評價一道菜的好壞,一般都會用“色、香、味”作為標準。如果更“時尚”一些,要加上“形、意”,但是你發現沒有,食物的“色”總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西餐裏,“color”(顏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可見,東西方對飲食顏色的看法並沒有多大的差異。基於人們對“色”的追求,現在食品行業很多人都以“色”謀生。
且不說染色饅頭、花椒,也不說那些幾塊錢一杯用色素調成的果味飲料,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事件:2011年5月12日,《生活報》報道了哈爾濱市的一個5歲男孩小軍,吃了爸爸買回來的熟食,不久就開始肚子疼,頭暈惡心,然後竟然休克了。家人把小軍送到醫院,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救,才脫離了危險。醫生檢查發現,小軍吃的熟食中,亞硝酸鹽超標了很多!
如果不加亞硝酸鹽,煮熟的肉會變黃,加了亞硝酸鹽,煮熟的肉依然呈粉紅色,色澤鮮亮,能誘發人的食欲。食品製造者之所以這樣做,是他們認為食物的顏色好看,就會讓人更想吃。事實真的如此嗎?
神秘登場
我們聽到越來越多的聲音,告誡我們食品中的顏色除了好看之外,並不會使食物更好吃。但就是有很多人不相信,覺得顏色不同,食物的味道也不一樣。
比如冰激淩是把奶油、水、糖、香精等東西放在一起攪拌,然後冷凍,這就是最初的白色冰激淩。如果在配料中加入一些顏色,再做出各式各樣的圖案,那麼就不再是冰激淩,而是所謂的情調。如果弄得再高級一些,冰激淩就不再是“情調”,而是“文化”。冰激淩幾塊錢一杯,“情調”則要幾十塊錢才那麼一點,而“文化”,不是一般人說吃就能吃的。
在冰激淩的升華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顏色。很多情侶覺得吃冰激淩就是愛得不深,隻有“情調”才能代表我的心,所以心甘情願為“情調”買單。可見顏色對人的誘惑非同小可。
是顏色真的改變了飲食的味道,還是顏色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了作用,讓我們覺得味道變了呢?
揭秘事實
早在1939年,就有人研究過飲食與顏色的關係,並且留下了一個很經典的實驗:當時白色巧克力還不常見,研究者先把品嚐者的眼睛蒙上,然後讓他們品嚐一些普通的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結果所有的品嚐者都說兩種巧克力的味道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