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當代中國“不得不新”(3 / 3)

——接近2億的龐大流動人口在中國大地上四處謀生,對門的房客今天可能還是妙齡美女,明天就換成了風流帥哥;在一塊工作同事的名字還沒有叫全,就已經跳槽了;整天與自己交往最多,影響最大、利害最緊要的不是有血緣關係、有感情的親朋好友,而往往是萍水相逢的一麵之交。社會越來越陌生了,你的老祖宗跟我有什麼關係?

——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小孩穿的是中國做的耐克運動鞋,中國球迷喝的是德國黑啤酒,吹的是南非嗚嗚祖拉;過去夫妻間離婚是一件需要悄悄進行不好意思見人的事情,在今日的社會可以為了財產大鬧公堂,甚至不惜拋頭露麵上電視台做節目以尋求支持。社會越來越開放,不僅拆了屋頂連牆壁也沒有了。

新的社會狀態需要新的運行模式,新的社會狀態也產生新的運行模式。

不確定的社會什麼最確定?法治。法治可以讓社會群體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可以對沒有做過的事情做出穩定的預期。

陌生的社會什麼最權威?還是法治。法治可以讓互不熟悉的人之間產生信任與合作。通過法律中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變成了人與合同、人與契約的合作。

開放的社會什麼最靠得住?仍然是法治。不同的國度文化不同、不同的人群價值不同,但一個法治之同可以把所有這些不同聚合起來。

既然這樣的社會狀態已經是中國社會的大勢所趨,法治在中國社會當然也會越發凸顯。

當然,法治在中國社會剛剛起步,難免矯枉過正,難免遭遇“搭便車”。比如,今天中國社會的老百姓好打官司了,動不動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說我到法院去告你,“好訟”苗頭見長;又比如,一些部門熱衷於立法,想方設法把專門法變成“部門法”,純屬為部門利益看家護院。但我們從樂觀的方麵看,當他們意識到需要用法律來為自己辯護、不再無所顧忌的時候,不正表明他們已經潛意識地認可了法律的權威,這不正是法治取得的勝利嗎,雖然隻是第一步。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對簿公堂,當越來越多的問題被立法的時候,我們還用得著對中國社會法治的前途擔憂嗎?

(四)新期待不斷拓展權利的清單

也許天賦人權不假。但人的權利絕不僅僅是上天既定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不斷充實、不斷實現。

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權利內容,在過去時代屬於烏托邦的內容在今日社會可能已經成為了權利的底線。

在30多年前的中國,吃飽肚子是中國社會需要下大力氣去給群眾保障的重要權利。但在今日的中國社會,群眾對權利的期望已經不再僅僅是物質的溫飽。因為,這一權利中國社會已經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國已經擺脫貧困、跨越溫飽,向全麵小康社會邁進。

今天的中國老百姓更關心的是經濟小康之後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大進步,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要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要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中。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上把這稱之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其實,這新期待就是對權利的呼喚。社會民眾每一個新期待的提出,都意味著中國社會的權利清單又加長了一頁。

而且這權利清單列出來了,就必須兌現。不兌現老百姓就會跟你要,和氣要不來就跟你吵鬧,吵鬧還不夠就折騰點動靜。所以,對於各種群體性的事件,地方官員很頭痛,但我們以為這是好事,這是新期待對權利的呼喚。至於說引發一些混亂與不穩定,也不是什麼壞事。母親分娩還要疼痛呢。可是大家都知道,疼痛過後就是新生命的誕生。

所以,社會一旦有需求,就會比千萬個政治家,比上百次大革命更能把社會推向進步,更能把政治體製改革推向縱深。

當中國社會實現了民眾的每一個新期待,也就意味著保障了民眾的每一項新權利,中國社會就又向文明進步邁出了一步。

反過來,當中國社會每前進一步,又會激發出民眾新的期待,又會提出新的權利要求。

中國社會就在這樣的循環往複中,一步一步走向政治文明。

從以上四個方麵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社會大趨勢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中國共產黨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旗幟鮮明地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旗高高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