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防止製度失靈,消除製度異化(2 / 3)

當然了,有些時候製度失靈也表現為製度主體對於一種不合理製度的反叛的結果。因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製度。這些不合理的製度無論是對人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是沒有積極意義的,由於曆史發展的階段性原因,這些製度可能暫時還不會退出曆史舞台,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它進行抵製,使其失靈不能發揮作用,不失是一種進步的選擇。但問題在於這種做法也有著很大的風險,就是對製度權威的漠視,如果把這種心理推向普遍,那將是更大的災難。推翻一個舊製度的積極意義並不能掩蓋和抵消破壞製度權威所引致的消極代價。所以羅爾斯曾經相當自我矛盾地說:“在某些特殊情形中,通過違反既定規範來減輕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的困苦也可能不失為上策,但我們為這種事的辯護究竟能走得多遠(特別是在損害以信任現行製度為基礎的期望的情況下)。”

(二)製度異化

製度異化就是將製度的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將製度的目的與手段顛倒過來,割裂製度的本意,扭曲製度的本質,最後將製度變成社會和人發展的桎梏。製度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但在某些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具體表現是:製度同自己的目標相異化,製度同自己的功能結果相異化。處於製度框架中的人同自己遵守製度的活動相異化,同自己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

首先,製度從促進人的發展走向壓製人的發展。

製度發生異化並不是說製度本身發生了問題,或者說這不是一種壞的製度使然,如果換成一種好的製度就不會這樣。而是製度之所以為製度的一種內在邏輯的必然發展。

馬克思說過,人類社會的“規則和秩序,正好是一種生產方式的社會固定的形式,因而是它相對地擺脫了單純偶然性和單純任意性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係的停滯狀態中,一種生產方式所以能取得這個形式,隻是由於它本身的反複的再產生。如果一種生產方式持續一個時期,那麼,它就會作為習慣和傳統固定下來,最後被作為明文的法律加以神聖化”。在此,秩序對社會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麵它是自由的條件,同時它又是社會停滯的原因,關鍵就是秩序所具有的內在的固定化傾向有可能導致對自由的壓抑。

當人們遵守製度的時候,卻發現在這種異化的製度環境中,製度成了一種與人相敵對的、異己的力量。人不僅不能在遵守它的過程中得到自由,反而處處受到它的控製。人遵守製度的結果並不是肯定自己,而且否定自己,並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並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且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

產生這種異化結果的原因是製度內容的相對穩定性與人的社會性的客觀變化性之間的矛盾,是製度規則的有限性和人的發展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

在現代社會,製度異化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很明顯,甚至人有些時候可能還意識不到。因為這種異化是以現代製度在越來越發揮作用為前提的。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滲透融合進社會的控製體係,對人們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成為奴役人們的力量。對於這一點,法國思想家馬爾庫塞看得很清楚:“人們早就已經成為適應於這種製度的接收器。決定性的差別在於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滿足的需要之間的對立(或衝突)消去。在這裏,所謂階級差別的平等化顯示出它的意識形態功能。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樣的電視節目並漫遊同樣的遊樂勝地,如果打字員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兒一樣漂亮,如果黑人也擁有卡迪拉克牌高級轎車,如果他們閱讀同樣的報紙,這種相似並不表明階級的消失,而是表明現存製度下的各種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著用以維持這種製度的需要和滿足。”確實,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創造出嶄新的生活方式,滿足了那些可能會反抗的人的需要,促進了人們與現存製度的同一,從而使人成為馬爾庫塞所講的“單向度的人”,階級不同,但趣味竟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