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附錄二1(3 / 3)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致宮門左右的劍士達3000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麵前相互拚殺。

每年為此而死傷的人數以百計,但趙文王仍興趣不減、好之不厭。

於是,民間尚劍之風大盛,俠客蜂起,遊手好閑之徒日眾,耕田之人日益減少,田園荒蕪,國力漸衰。其他諸侯國意欲乘此機會攻打趙國。

太子趙悝為此憂慮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將國破家亡,為別國所製。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悅大王之意,又能止劍士相鬥者?吾將賞賜千金。”左右異口同聲說:“莊子可擔此任。”太子問:“莊子是什麼人?”一大臣答:“莊子是個隱士。其才足可經邦,其能足可緯國,其辯可以起死回生,其說可以驚天動地。如能請他前來,定能順大王之意,又能救民於水火。”

於是,太子便派使者帶上千金去請莊子。

莊子見了使者,聽明來意,說道:“此事何難,竟值千金之賞?”堅辭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見太子,問太子道:“太子賜我莊周千金大禮,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聞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為您的學生們一路上來的開銷。先生不收下,我趙悝還敢說什麼呢?”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莊子的地方,是欲絕棄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勸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則下有負太子,我也會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討大王之歡心,下又使太子稱心,我在趙國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後,莊子身穿儒服來見太子。太子便帶他去見趙文王。文王長劍出鞘,白刃相待。莊子氣宇軒昂,神色蕭然。入殿門不趨,見大王不拜。

大王道:“太子介紹您來,欲以什麼教給寡人?”

莊子道:“臣聞大王好劍,故特以劍術拜見大王。”

王說:“您的劍術有何特長?”

莊子說:“臣之利劍鋒利無比,臣之劍技天下無雙,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文王聽了,大為欣賞,讚道:“天下無敵矣!”道:“夫善舞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大王給機會,讓我得以一試。”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幾天,在館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後,再請先生獻技比劍。”於是,趙文王以比劍選擇高手,連賽七天,死傷者60餘人,得五六位佼佼者。

文王接著問:“庶人之劍又如何?”莊子道:“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濃眉長須者所持也。他們衣服前長後短,雙目怒光閃閃,出語粗俗不堪,相擊於大王之前,上斬脖頸,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劍,無異於鬥雞,一旦不慎,命喪黃泉,於國事無補。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卻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深感遺憾!”趙文王聽了,馬上起身牽莊子雙手上殿。命廚師殺雞宰羊,好酒好菜款待莊子。趙文王繞桌三圈。莊子見了,道:“大王且請安坐定氣,臣劍事已奏完畢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趙文王自聽莊子暢論三劍後,三月未出宮門。自此戒絕好劍之痛,一心治理國家。那些劍土自覺再無出頭之日,個個心懷憂懼,不久都紛紛逃散或自殺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歎,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歎?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

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

弟子道:“自我是什麼?弟子愚鈍,實不明白。”

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麼樣子?骨骼、五髒六腑,遍存於一身,自我究竟是什麼?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髒六腑彼此有臣妾關係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製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鬥摩擦,精神耗盡像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製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齊一萬物,莫強分別。”

弟子問:“人與天地相比,誰大誰小,誰貴誰賤?”

莊子道:“人成形於天地,受氣於陰陽,立於天地之間,猶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實在太渺小了,又憑什麼自尊自大?計四海之位於天地之間,不似蟻穴之在大漠中乎?計中國之在海裏,不似小米粒之在大倉庫中嗎?天地萬物無數,人不過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馬體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

莊子說:“有這方麵的意思。”

弟子問:“那麼我以天地為大、以毫末為小,可以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