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隸,通州。
“北兵蹤遝,如京中之雪,春風飄蕩,無蹤可覓也?”一想起周延儒大人奏章上的這句話,侯方領域就忍不住歎息一聲。
天氣已經漸漸熱起來,京城有井水處皆花紅草綠,枝上柳棉隨風而起,然後直上青雲。來通州的時候,天上還飄著小雪,到現在已一個月,天也藍了,樹也綠了。可周首輔還是沒有挪窩的跡象。
反上書皇帝,說什麼不是他周大人不肯與敵決戰,實在是找不到人,沒準建奴已經北歸了吧?
真是笑死個人,阿巴泰的大軍明明被高原拖在天津城下,為什麼他周大人就視而不見呢?
自從與甘霖告別,侯方域便帶著那截手指快馬北上,終於趕到了周延儒的通州大營。侯方域的父親侯恂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同周延儒是老相識。雖然侯恂因為河南戰事不利現正關押在昭獄待審,可大家同為明朝官僚,麵子上卻還得敷衍敷衍。
見老朋友的兒子來見,周延儒倒也很客氣。
侯公子一見周大人的麵就痛哭失聲,並呈上了甘霖的手指。倒將周延儒嚇了一跳,忙叫:“拿走拿走。”
可一等到侯方域說起天津和山東的戰事,並說,如果有高原在後麵咬住阿巴泰,朝廷官軍若堵住衛河,管叫金人來得去不得時,周大人臉色就變了。
一個阿巴泰已經夠可怕的了,現在又加上一個反賊高原。哪邊都不好惹,哪邊都沾不得。既然高原和後金在天津城下大戰,那就再好不過了,兩敗俱傷固然上佳,若真要二選一,周大人到寧可後金獲勝。畢竟,後金入寇已經既成事實。現在好了,京畿戰場還得加上一個高原。他周大人是不是有禦敵不利,引反賊入寇京畿的嫌疑呢?
想到這裏,周延儒立即笑著讓人代侯方領域下去休息,隻說,朝宗才學我是聞名已久的了。值此國難之際,不若先在我這裏住上一段時間,也好為我出出主意。
侯朝宗想了想,留在這裏也好,周延儒一日不出兵,他自然也沒辦法回去交差。
於是,作為周延儒的幕僚,侯公子暫時不尷不尬地留在了通州。這一呆就是一個月,倒將他憋了個半死。其間,他去找過幾次,可周延儒死活不見他。
侯方域在周大人行轅外哭了幾場也沒人搭理,心也灰了,意也懶了。
侯公子的話讓周延儒覺得很不塌實,想了想,便提起筆來給天津守軍下了一封信。在信上,他語氣嚴厲地斥責天津守軍和地方官員禦敵不利,縱使闖賊在山東和大運河呼嘯來去,阻塞漕運,威脅京畿。望天津三衛守軍務必擊潰闖賊,勿驚聖架雲雲。
可惜,信是發出去了,天津守軍已經被高原在城下的大屠殺和大會戰給嚇破了膽,如何敢出城找高原的晦氣。本來,明軍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現在遇到高原,也變成外行了。
一想到除了後金大軍,現在還加上個陳留高原,周延儒就大感頭疼。文書如雪片般地發出去,召集各鎮官兵入衛。連遠在江淮的黃得功和劉澤清也接到了周首輔的手令。黃得功已經被張獻忠打得灰頭土臉,帶著軍隊正躲在廬州養傷,自然沒有兵發京畿的意願和能力。至於劉澤清,他才不去山東碰高原呢!
倒是寧武總兵周遇吉和薊縣總兵唐通夠意思,很快領著大軍來通州同周大人彙合。周遇吉的兵不多,隻三千來人,畢竟寧武離北京有一段距離,大軍開拔,供給困難,人少有人少的好處。薊縣離通州實在太近,唐通沒辦法隻得將他手下的所有人馬都帶了過來,一共有三萬餘人,算是通州明軍中力量最大的一支。
至於分駐蘆溝橋和順義的白騰蛟和白廣恩兩軍,先前已經被阿巴泰打殘廢了,不能當主力使用。
因此,要想平安地度過這一劫,周延儒依仗的也隻是周遇吉和唐通二將。
周遇吉是一員猛將,手下士卒倒也敢戰,可惜人數太少,派不了多大用場。至於唐通,周延儒卻大感頭疼。
唐通本是關寧軍部將,鬆錦大戰之後敗歸關內,出鎮密雲,算是拱衛經籍的主力。後金大軍於十五年冬入寇後,他奉命守防禦三河、平穀,領兵來與周延儒彙合。
得了唐通大軍的支持,周首輔心中安穩了許多。在此之前,他雖然硬著頭皮領軍出征,可心中早就嚇得要死。仿佛為了堅定他的信心,崇禎皇帝同時還殺了永平、順天兩府巡撫馬成名、潘永圖。敵人都打到北京城下了,總得有人出來承擔責任,皇帝永遠都是正確的,問題一定出在官員們身上,這兩個地方官不死不足以平皇帝之憤。但是,崇禎皇帝憤怒地說:“邊將不足恃,邊撫無可依,更恨郵牒無聞,塘報不發,兩撫一鎮,悉逮而係之獄,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