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韶對他們的神色視而不見,隻說道:“聖人之道不是你們能懂的!”
“你們不懂,但是跟著聖人走,總是沒錯的!”
“就像是讀書背書,讓你們背一本又一本的書,剛開始不明白,但不需要問那麼多為什麼,背就對了!但是某一天,你忽然就會明白你所背的某一篇文章的意思!”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聽話的去背書,那你永遠也不會明白你所經曆的事情所蘊含的道理,也拿不出什麼學問去對照學習。”
“隻要你聽話的背了,你遲早有一天會明白!這就是為何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
“聖人之道高深莫測,你們一時半刻是理解不了的。先按照聖人的要求和指導去做事,自然會受益!也許某一天你會漸漸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讀書人聽他說起背書之事,多有共鳴。
他們許多人讀書,講究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一開始,裏麵的道理也不大明白。但某一天經了事,忽然就明白書中的意思了,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心中自生歡喜,感慨先人之智。
寧韶舉這個例子,倒是有些意思。
台下的村民,臉上的神色也漸漸好轉。
原來這句話是這麼個意思,不是不讓他們知道,而是一時半刻不理解,先做事兒罷了。
寧韶見了他們的神色變化,心中愈發得意。
“這麼理解隻是其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什麼都不懂,會聽從最有智慧的人一起行動。
若是把為什麼行動的原因說出來,人一知半解,自以為了解,反而會生起輕視之心,容易做不好事!甚至有些人會自以為是、指手畫腳地耽誤事!”
人群中,有管事經驗的人悄悄點頭。
有時候吩咐一件事兒下去,就不能跟他們說太多,讓他們做就行了!免得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指手畫腳!
就他們聰明嗎?難道他們說的情況管事的不知道嗎?知道,隻不過考慮的重點、目的不一樣罷了!
如此看來,還是孔聖人說的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
寧韶從民眾和領導者兩方麵講解了這句話的含義,最後做了個小結。
話音落,台下便響起了掌聲——常來講學大賽的讀書人以此來表示讚賞。
人群中陸陸續續地響起掌聲。
寧家無論主仆,皆與有榮焉!
寧旭夫婦更是驕傲,他們的兒子隨便講一場,都能征服在場的讀書人!這就是實力!韶兒天資出眾!聰慧過人!好學多識!那兩個鄉野賤民的孩子拿什麼和韶兒比?
寧韶傲然地站在台上俯視沈照和顧雲淮。
他講的這個含義是千百年來通用的含義。自己先把內容給講了,看他們還能講出個什麼東西來!
他們,輸定了!
和顧雲淮、沈照站在一處的石頭、顧安等小娃娃扒著眼瞼朝他做鬼臉,“略略略”。
寧韶的笑意瞬間變成了怒意,但在台上,他保持著應有的規矩儀態,隻一點點揚高了下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