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雨勢漸小,薑舟、乘風,連同幾個獸人戰士穿戴好雨具,準備外出尋找製作箬笠、蓑衣的原材料。
幾個月前,薑舟就跟隨采集的隊伍外出,靠著一本彩繪植物圖鑒,查看過部落周邊生長著的植物,以便確認是否有植物可以利用。通常她會在這些能夠使用的植物周圍做上標記,方便下次需要時能夠迅速找到,並且采集使用。
能用來製作蓑衣這種古老的雨具的植物很多,但生長在部落附近的卻很少。薑舟唯一有印象的,就是那條寬闊的河流兩岸生長著的一種植物——蒲草。
這種植物的花粉幹燥後有止血化淤的功效,幼葉根莖的一端還可以食用,莖葉還可以用作編織例如蒲團、蒲墊之類的日用品,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植物。
開春的時候,薑舟還帶人采集了好幾簍子蒲草的根莖,不管是煎、炒、燜、煮,都很受人歡迎。
這種植物生長在河岸邊的淺水裏,一長就是一大片,除了薑舟這個穿越人士,沒人意識到這種“雜草”的用處。
就地取材、變廢為寶,這才叫合理利用資源嘛。
一行人背了十幾個半人高的草簍子,直到塞不下了才意猶未盡地返回部落。
雨季漫長。隻有獸人戰士們能夠在雨勢較小的情況下外出狩獵,其餘的獸人們與其窩在家裏無所事事,不如跟著薑舟學做雨具。
自從薑舟向部落裏的獸人們介紹了這種可以遮風避雨、還能行動自如的新裝備,獸人們就一直盼望著這樣神奇的物品能夠快一點被製作出來、投入使用。
不算準備工作,純手工製作一件蓑衣,熟練的手藝人隻需要不到三天的。相較而言,手指不那麼靈活的獸人們,製作出一件成品蓑衣,所需要的時間是人類的數倍不止。
思考過後,薑舟決定把複雜的製作過程打散,讓獸人們流水線製作。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還能降低各個環節的製作難度,最大程度上保障了雨具的質量,不至於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
青木部落手巧的獸人不少,薑舟把這些人集中起來,培訓了幾天,再由這些經過培訓的獸人負責剩餘獸人的培訓工作。
她把完整的製作流程分為四個步驟。
最簡單的原材料處理環節就交給上了年紀的獸人。這個環節的主要內容就是在蒲草的莖葉中提取出植物纖維,搓撚成線後,再將撚線擰成細繩備用。
而相對複雜的編織、定位、縫線環節則交給靈巧的雌性和亞獸人去完成。尤其是編織和縫線這兩個環節,是決定最終成品耐用性、美觀性的重要步驟。參與這兩個環節製作的獸人,都是由薑舟和莎親自挑選的。
由於部落內部沒有足夠容納全體獸人同時工作的洞穴,薑舟隻好把各個環節的獸人分開,安排到八個閑置的山洞裏去。在這項決策上,她參考了電子廠分車間、流水線生產的模式,為了充分“壓榨”獸人的勞動力,還製定了八小時工作製,按照多勞多得的傳統,給予個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