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仁寺的方丈默雷大師有個名叫東陽的小徒弟,年方十二歲。他見他的師兄們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分別到大師的丈室中請求參禪開示,方丈給他們公案,用以止息雜念,自己就也想參禪。
“等等吧,”默雷說,“你的年紀太小了。”
但這孩子堅持要參,大師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參禪的時候,東陽走到方丈的門口,敲了一下鑼,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後入室,非常嚴肅地在大師的一旁坐下。
“你可以聽到兩手拍掌的聲音,”默雷說道。“現在給我舉示一隻手的聲音。”
東陽鞠了一躬,返回寢室後,用心思量這個問題。他從窗口聽到了藝妓演奏的樂音。“啊!”他叫道,“我會了!”
第二天早晨,當他的老師要他舉示隻手之聲時,他便演奏了藝妓演奏的那種音樂。
“不是,不是,”默雷說道。“那是不行的,那並不是隻手之聲,你根本沒有得到。”
東陽心想,那種音樂也許會打岔,因此,他就把他的住處搬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什麼是隻手之聲?”思量之間,忽然聽到了滴水的聲。
於是,當他再度來到老師的麵前時,便模擬了滴水的聲音。
“那是什麼?”默雷問道。那是滴水之聲,可不是隻手之聲。再參!”
東陽打坐謫聽隻手之聲,毫無所得。他聽到了風的鳴聲,但這也被批駁了。
他聽到了貓頭鷹的叫聲,但也被駁回了。
隻手之聲可也不是知了(蟬)之聲。
東陽到默雷那裏一連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種不同的聲音提出應對,但都被否決了。到底什麼是隻手之聲呢?他幾乎想了一年的工夫,始終找不出答案。
最後,小小的東陽終於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聲音。“我再也不能東想西想了,”後來他解釋說,“從此,我終於達到了無聲之聲的境地,東陽已經體會到隻手之聲了。
曾有朋友問過我:“你怎麼不喜歡講話呢?”我說,“每個人都在說話,總有人要聽吧!”
其實,誰沒有話想說呢?隻是說得太多能怎麼樣呢?我認為,傾聽比說更重要。傾聽可以減輕他人的苦惱,幫助他人理清思緒。是解決衝突、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還可以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防止別人的缺點錯誤在自己身上出現。當認真傾聽別人的時候,就暫時忘卻了自己,忘了自己的煩惱。
人很難做到忘我,所以說,隻手之聲,隻能靠自己去領悟。
趙州禪師曾經擔任夥房的燒火僧,有一次,他關上夥房門,燒得滿屋是煙,在裏麵大聲喊道:“救火啊!救火啊!”不一會,許多僧人都跑了過來,趙州禪師對他們說:“你們說得出,我就開門!”眾人都無以應對。隻有南泉禪師把鑰匙從窗戶遞了進去,趙州禪師這才打開門。
別人最多隻能送給你一把鑰匙,能開門的隻有你自己。別人說出來的仍是別人的,隻有自己悟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而隻手之聲,又何嚐是別人能教得出的?
“隻手之聲”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沒有自我意識。我們普通人不能做到絕對的忘我,但是可以暫時的忘我,並且,暫時的忘我可以更有效地辦事。“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很多影響自己情緒的事情,經常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者清並不是因為他比當局者更聰明,而是因為當局者被情緒影響到了理智,無法理性地分析當前的事情與局勢,以致於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時,應該先暫時抽身出來,試著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去分析事情造成的原因,然後想如果自己所處當前位置的話,會做什麼樣的打算,采取什麼樣的行動。這樣,自己就能平靜些,做出的判斷理智些。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運用在一件事情上的方法,對另一件事情甚至是另一件極其相似的事情上,可能並不完全適用甚至是完全不適用。
因此,在解決事情時,不要太執著於一種方法,從前有效的方法在這件事上未必有效,必須順應現實的實際情況,在權衡利弊後,對症下藥。但是,對症下藥的前提是要認清形勢,否則下的藥就會有偏差,甚至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