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心中有繩,你就會自己把自己捆綁(2)(2 / 3)

孫子曰:“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又說:“勝者先勝而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說出了“無招勝有招”的真謫——要想戰勝敵人,先要讓敵人無隙可乘;隻在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才尋求作戰。

招數隻是手段,是實現目的的過程,再高明的招數也有它的破綻。而沒有招數,自然就沒有破綻,更沒有破解之說,那麼對手便無從攻擊你。而對手試圖用繁複的招式來迷惑你,以達到其真正目的。

這便是生活的哲學:以靜製動,以弱勝強,以清淨勝浮躁,以無為勝有為。

《道德經》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盛極必衰是萬物法則,無論是誰也擋不住,即使再厲害的人或企業也一樣,要麼繼續強大,要麼死亡。當對手很強大的時候,“無”的對策就是不要采取任何措施,看著他狂,看著他強大,最後強大到極致就是衰敗,這便是以無勝有。樹欲靜而風不止,風不止而樹一樣靜,它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

要做到“無招勝有招”,前提是自身要有極強的“內力”,否則光有花架子,無濟於事。到時真與高手過起招來,那就不是“無招”,而是“沒招”了。

為什麼你非要趟那潭渾水

一個年輕僧人來到了行思禪師那裏。

行思禪師問道:“你從哪裏來?”

僧人答:“從曹溪來,從六祖師父那裏來!”

行思禪師問:“你帶什麼來了?”

僧人搖搖頭,抖抖身體,表示已經看開、看破、放心、放下了,早已身無外物。

行思禪師歎了一口氣,說道:“唉!何必落於形相?你還是帶來不少碎石瓦礫呀!”

過了幾天,又來了一個僧人,他就是後來的石頭禪師。

行思禪師問道:“你從哪兒來?”

僧人回答道:“我從曹溪來,從六祖師父那裏來。”

“你身上帶著什麼來了?”

“什麼都沒帶來,而且我並沒有失掉什麼東西啊!”

“既然如此,那你還去曹溪幹什麼?”

“我去印證!要是不去曹溪,我怎麼知道人生的一切奧秘都在我自己心中,我並不缺少什麼東西呢!”

凡事都隻有親身經曆了才知道,別人再怎麼說得天花亂墜,都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就像找工作,有人說這個工作好,有人說不好,這就需要自己去判斷!再好的公司,也許你去了就不一定適合你;再差勁的公司,說不定你在裏麵就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從而成為眾人景仰的焦點!談戀愛也是,別人再怎麼說很浪漫很美好怎樣怎樣,你沒有去嚐試過,你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與其站在這裏瞎想,不如勇敢去嚐試。據說西紅柿原生長在南美洲,雖然果實鮮豔可愛,但是因為被認為有毒,誰也不去種它、

吃它。後來有一個年輕人想自殺,吃了幾個西紅柿,結果沒有死掉,卻發現西紅柿味道鮮美。從那以後,西紅柿才被人們引種並成為餐桌上的佳肴。現在,西紅柿早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蔬菜,西紅柿的種植範圍也遍及世界各地,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西紅柿成為蔬菜還有如此悲壯的故事。

不親自去嚐試吃西紅柿,便不知它的味美,便不能開辟一種新的蔬菜。有些時候,明明知道前麵是一片渾水,可還是要去趟!為什麼?為了親身去體驗,從體驗中找到自己,在體驗中去領悟一些什麼!隻有自己親身體驗了,才知道什麼叫身不由己,才知道什麼叫來之不易,才知道什麼是人生。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我們都不能小視。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親身經曆過一些事情,他會從中收獲自己的獨特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與眾不同的,是稀有的,是有價值的,無論對或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早已悟出了這個道理。一個人從小長到大,能夠從幼稚到成熟,能夠從單純到複雜,為什麼?因為他親身經曆了,經曆了許多事情。大膽地去嚐試,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成功。

隻有親身經曆了才知道,什麼是錯誤的答案,哪條是成功的捷徑,才真正悟透人生的真謫。

能開門的隻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