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樣就可以學會與別人分享,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快樂,同時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比如有人遇到困難時,你想如果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困境會怎麼樣?是不是需要有人伸出援手?是不是渴望別人的安慰?這樣你就會自覺地去幫助別人了。
第三是把別人當成別人。別人始終還是別人,要充分地尊重別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別人的核心領地,同時也不依賴於別人給予自己認同。比如結了婚的男女以為應當親密無間,無時無刻不在一起,其實夫妻雙方更需要空間,特別是男人,如果你把他擠得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時,可能他就會逃跑。
第四是把自己當成自己。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讓別人感受你的真誠,而不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在很多時候,別人需要的是不同意見,而不是附和。
換個角度看待折磨你的事兒
有一個走夜路的人,遇到了絆腳石,他重重地跌倒了。
不久,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前麵是牆,左麵是牆,右麵也是牆,無法繞過去了。
可是,重新選擇一條路再走的話,得再花去多少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啊!而且你能保證走另一條路就不會再走進死胡同嗎?
這個人沒有悲觀絕望,而是靜下心來,好好地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形勢。他發現前麵的牆剛好比他高一頭,他費了很大力氣,還是攀不上去。忽然,他靈機一動。想起了剛才絆倒自己的那塊石頭,為什麼不把它搬過來墊在腳底下呢?
想到就做,他折了回去,費了很大力氣才把那塊石頭搬了過來,踩著那塊石頭,他輕鬆地越過了那堵牆,前麵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他很快就順暢地到達了目的地。
我們在走向成功的路上,絆腳石也很多,有些是輕易繞過去了,有些卻一直堵在你的麵前,無法繞躍;有些隻是使你磕破腳趾頭,有些甚至使你摔倒,更有些絆腳石可以讓你摔斷腳骨手骨。絆腳石就是那麼的可惡、可恨!
絆腳石永遠都是我們深惡痛絕的東西,是我們不願意碰到,可是偏偏還是要碰到,於是很多人隻是懂得如何小心翼翼,隻是在摔倒之後埋怨幾句就繼續走了。人人都會遇到不幸,但是更多的人在被絆腳石絆倒以後,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即使有人爬起來了,也忘記了曾經絆倒他的那塊頑石。
而生活中的智者,知道如何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
生活中的困境磨難,矛盾坎坷,傷害你的人等,從某個角度上來看,都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但是換個角度來講,它們也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塊塊墊腳石,幫助我們成長,一步步走向成功。
上天對待生命總是公平的,它設置了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也同樣設置了給我們一個高度的墊腳石。不一樣的心態,決定了不一樣的想法和做法,絆腳石也好,墊腳石也罷,都隻是一塊石頭而已,會不會利用它逃離困境就看我們的心態了。
古人雲: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想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必須具備一種突破自我的精神,勇敢地麵對惡劣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有突破性的思維。一味循規蹈矩的人看似在避免失敗,實質是在走向失敗。
世界上一切都是工具,就像石頭,你若善於用它,就像一塊“墊腳石”,你不善用它,就是一塊“絆腳石”。講道德說仁義的是那張嘴,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的還是它;你看這一雙手,救人的是它,害人的也是它。
總是抱怨絆腳石太多的人,永遠都沒有墊腳石。
善待你的敵人,敵人就會消失
心中不存敵意,才可化解敵意。善待你的敵人,敵人就會消失。
盤珪大師說禪時,不但有學禪的人謫聽,就是各階層,乃至其他各宗的人,也都欣然受教。他說法既不引經據典,亦不沉迷於學術的討論;他的話是從心中直接說出,而直接訴之於聽者之心。
他的聽眾愈來愈多,結果激怒了日蓮宗的一位法師,原來,這位法師的信徒都跑到盤珪這兒來聽禪了。這位法師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裏很不服氣,因此決定到盤珪的寺院找他辯論,以便一決雌雄。
“嗨,禪師!”他叫道。“等一會兒,尊敬你的人自會敬服你的話,但一個像我這樣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從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