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花兒開在廢墟上 (1)(3 / 3)

編製羊木鎮場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成為萬剛和陳曦前期的首要工作。這項任務花費了他們近60天的時間。地形測繪期間適逢雨季,他們經常冒雨工作,有時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早上6點仍然起床繼續工作。

緊接而來的是量大麵廣的危房鑒定工作。羊木鎮山高路險,交通不便,鑒定工作難度很大。本來就難走的村道,被泥石和倒塌的房屋掩埋了。他們搭一段摩托車或者拖拉機,拖拉機上要裝沙石、磚木,他們就坐在沙石磚木上,然後在沒有路的岩石堆上或者人家原來的牆上屋頂上一步步行進,常常是摔得一身泥,爬起來繼續走。最遠的青白村,搭摩托走20多公裏後,還要在這樣的路上走上四五個小時。就這樣走村串戶,把每一處危房都貼上標簽,然後指導農戶加固或者重建。

接過陳曦為農房做出的加固方案,青白村十組村民膝民金一定要留他們吃午飯。

“你們這一身泥,讓我們咋個過意得去。”

“你們回去還要走幾個小時,哪能不吃飯就走!”

“不行不行,咋個都要吃了再走!”

膝民金看實在留不住他們,於是提來一口袋花生,把他倆的衣兜褲包塞得滿滿的,送他們走出一段泥濘路。

在羊木他們先後深入10多個村60餘個村民小組,對700多戶民房進行了鑒定,鑒定麵積超過80000平方米,形成了總體的技術指導建議,並編印《羊木鎮民房災後重建及加固手冊》2000多份,發放到每個重建戶手中。

羊木鎮鎮長鄭剛給萬剛和陳曦送來幾大箱海鮮味方便麵,這是廣州捐贈的食物。

後來鎮上開了兩家飯館,但飯館隻賣一個品種——炒飯。一段時間,陳曦和萬剛天天頓頓吃炒飯。

停水停電有時候一停就是幾天,洗不成澡也洗不成衣服,而他們一天下來,滿身都是汗臭味。盛夏的板房裏,氣溫達到40多攝氏度,他們笑著說,男人比較耐髒,要是女人到了這裏,怎麼過得出來?

2008年9月8日,宜賓市派出的支教和支衛的小分隊到了,其中不少是女性,“不耐髒”的女人們來了。這天,陳曦、萬剛和羊木鎮的書記、鎮長一同去學校看望宜賓來的支教老師。

悶熱的板房教室裏,有兩個小姑娘竟穿著厚厚的校服,這不把孩子熱出毛病嗎?陳曦和萬剛向老師打聽這兩個姑娘。兩個姑娘名叫王勤芬、楊建樂,家都在火石坡村7組,離就讀的金台小學有十多裏山路。

王勤芬的家是土房,在地震中被毀,是重災戶。她的父親王仕兵,外出打工時左眼致盲;母親常永碧在家務農,照顧年邁的婆婆;有一個17歲的哥哥,在外打工。楊建樂的父親楊正平也是殘疾人,母親與父親離異離開了家。震前一家人就靠建樂70多歲的奶奶下地幹活維持生活。現在,地沒有了。

於是在這裏,有了兩個讓他們特別牽掛的孩子。萬剛和陳曦到火石坡村7組去看望她們,給她們送去了慰問金,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一人負擔起一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和寄宿費。

地震過去四個月了,宜賓人還在一次又一次地為災區捐款,從老到小,從機關單位職工到個體戶、低保戶,所有的宜賓人都捐出了自己的錢。

獻血的人們,在血站護士的多次勸說下,仍不肯離去。抽血的護士幾乎要哭出來:“血液不能保存太久,等需要的時候請大家再來!”

長寧人在年初經曆了雨雪冰凍災害,他們至今仍記得全國人民給予的無私捐助。他們說,昨天這裏是災區,今天我們都是親人。

一位56歲的低保老人把十元錢投進捐款箱,她說她知道幫不上忙,給災區的哪個孩子買瓶水喝也好。退休的大爺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拿出來,作為特殊黨費交給災區。一名單位職工在捐款現場仍然紅腫著眼睛,天天看電視跟著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