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對口支援災後恢複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宣告成立,其中市級領導3名、縣級領導100餘名,部門40餘個,工作人員超過200人。剛剛就任組長的宜賓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進帶領相關人員趕赴羊木鎮,實地查看災情,了解受損情況和急需援建事宜。
6月21日是星期六,宜賓市發改委副主任劉鬆柏早早地來到辦公室。頭天被任命為市對口援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第二天就要拿出羊木鎮對口支援方案。對他來說從這天開始,天天都是工作日。
一個緊急援助羊木鎮的方案迅速敲定:規建、國土等部門組織專家趕赴羊木鎮開展排危除險鑒定和地質災害排查工作;衛生、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部門,緊急采購55萬元的緊缺藥品和手術床、電動吸引器等急需醫療設備,同時派出一輛救護車支援羊木鎮醫療衛生的正常運轉;教育部門組織相應師資力量支援羊木……
宜賓市招募到羊木鎮參加援建的工作人員,時間是一年或兩年。
去還是不去,宜賓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職工陳曦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卻在猶豫著該怎樣開口對妻子說。妻子趙建學是一名教師,當著班主任,晚自習要值班。
晚上9點左右,妻子回來了。
“我要去羊木。”
“羊木在哪兒?”趙建學一邊換鞋一邊問。陳曦找出一張四川地圖,在茶幾上攤開。宜賓在這裏,四川南邊,經過自貢、內江、簡陽、資中、成都、德陽、綿陽到廣元,朝天區,再到羊木鎮,差不多700公裏。
“這麼遠,去好久?”
“……有點久。”
“多久?”
“援建災區,可能一年,可能……兩年。”
趙建學長長吸了一口氣:“是不是再考慮考慮?一兩個月倒沒啥,一兩年……兒子怎麼辦?”
“好吧,我再考慮考慮。”
第二天,趙建學回家就看見客廳地板上放著一個旅行包。
7月31日,陳曦第一次來到羊木。眼前的景象讓他很吃驚。到處都是斷壁殘垣,遍街都是帳篷,人們缺吃少穿等待救援,缺醫少藥等待治療……
陳曦覺得思維給凍住了,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他發短信告訴妻子:心裏很難受,你來看了就知道。不做點啥,覺得自己安不下心。
趙建學回短信說,我又不反對你去。
2008年8月1日。
上午,宜賓市委書記楊冬生率市對口支援領導小組有關人員冒著烈日酷暑,到羊木鎮了解受災情況,調研對口支援。在查看了羊木鎮的災情後,楊冬生深情地說:“災區群眾苦啊,宜賓人民要不遺餘力支援廣元人民,羊木就是宜賓的羊木鎮!”
楊冬生要求援建項目不要盲目上馬,要首先做好規劃。“要把羊木鎮建成最漂亮最具實力的小集鎮。”
下午,楊冬生一行在朝天區政府會議室出席對口支援工作座談會暨簽約儀式。
下午4點32分,楊冬生正就對口支援羊木鎮恢複重建工作談建議和想法,突然,這間位於二樓的會議室劇烈搖晃起來,吊燈、玻璃發出“嘩嘩嘩”的響聲。
樓下,一些市民開始往街麵跑,“地震了,餘震來了!”四麵都有叫喊聲。朝天區工作人員迅速走出會議室查看情況。此時此刻,留在會議室的全體人員沒有慌亂,沒有嘈雜。晃動不久就停止了,楊冬生接上被地震打斷的話頭:“這是餘震。地震時,宜賓人民和廣元人民在一起!”頓時,全場響起了掌聲。
幾分鍾之後,大家的手機都收到了短信:“16時32分,在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交界地區(北緯32.1°,東經104.7°)發生6.1級地震。”
援建幹部、宜賓江安縣留耕鎮黨委副書記萬剛隨楊冬生書記一行來到羊木,成為陳曦的同伴。35歲的萬剛也是家裏的頂梁柱。他的父母已經70多歲,母親剛剛做了手術,兩個哥哥都在外麵打工,妻子葉紅也在鄉鎮工作。
萬剛掛職羊木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兼任對口支援臨時黨支部書記,主要負責對口聯絡和協調、援建人員管理服務、參與當地抗震救災和恢複重建等工作。陳曦掛職副鎮長,主要負責宜賓市對口支援聯絡和協助分管場鎮規劃建設、農房重建技術指導及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