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總是自以為是
小人物一般不承認自己的意見之外還有更正確的意見,他們堅決維護自己的某個觀點或某種主張,盡管這個觀點或這個主張找不到多少事實或理論依據,但他們認為理由已經很充分了。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工作單位,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式的爭吵,雙方都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不願承認對方的觀點也有可能是對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對方毫無疑問絕對是錯了。
事實上,在無窮無盡的世間萬象麵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瞎子,在摸一頭大象,就像那個寓言故事中的情況一樣:摸到一隻耳朵,就說大象是一把蒲扇;摸到一條腿,就說大象是一根柱子。無論說大象是蒲扇還是柱子,並非完全錯誤,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確。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根據有殘缺的知識來做一些事情,但絕不可認為這就是真理。比較聰明的做法是聽聽別人說什麼,綜合多方麵的信息,也許對這頭“大象”的認知會更準確一點。
但是,小人物總認為真理在手,因為他們摸到了什麼,確確實實感受到了什麼,肯定錯不了。這就使他們止步於通向正確的路途中,與真實相距甚遠。
大人物聽取他人意見
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有缺陷。因為我們無法透過沒有折射作用的棱鏡來看待這個世界
這是一種大人物普遍認同的觀點。因為信息不足,因為情緒障礙,我們會對每一件事產生偏見。所謂真理,隻是一個有待探求的目標,事實上我們跟真理相距甚遠。人類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得到完全正確的結論,而是如何得到更正確的結論。
大人物深明此理。所以他們從不固執己見,隨時準備被更正確的觀點說服。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有許多事我以為是對的,但是實驗之後,我卻錯了,因此無論對任何事我都沒有一種很自信的判定,如果某事臨時讓我覺得不對,我便可以馬上拋棄大人物都是如此,具有隨時改變判斷的勇氣,甚至不惜為此蒙受損失。
英國大政治家葛拉德士曾針對愛爾蘭與教育的關係,發表了一些非常堅定的主張。後來當他成為內閣議員的時候,他卻讚成相反的另一種主張。如果他實施新主張,別人肯定認為他是出於政治利益而改變初衷,會加以抨擊和抗拒。於是,他辭去內閣議員之職,然後極力擁護現在的主張。
大人物跟小人物一樣,也會在某一個問題上發生錯誤。但他們有勇氣隨時向更正確靠攏,這使他們能得到更正確的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