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裏有兩個兄弟,還有一個堂弟,想著送他們到書院。”
其實第一次和二墩來縣城時,薑可意就想過要讓二墩去讀書。
可是那會家裏都揭不開鍋,隻能先緊著急事來,現在手頭到底寬鬆了不少,讓二墩讀書的事得提上議程了。
其實要按薑可意的想法,可舒和可心也應該讀書。
不過現在的世道,就是世家貴族的女子,都不能進入外麵的書院學習,最多是請了先生去家裏教習。
“縣裏書院隻有三處,還有幾處學堂。像龍泉書院要求比較高,其他書院要求會低上不少,起碼要上過蒙學。書院每年招生都有入學考試的,需要通過後才能進學。求取功名這條路不好走啊,不僅要家底,也要有天賦啊。”
鍾宣想到自個,不免感懷。
他無數次想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現實確實是十年窗下無人問。
為了生計,隻得到處奔波。
薑可意聽得有些頭大,家裏這幾個墩都是大字不識:“我家弟弟都未進過學。”
“如果這般的話,別說書院不會收,就是縣裏的私塾估摸著都是不行的。先去上蒙學吧,總得打點基礎。”
大墩今年九歲,二墩七歲,啟蒙是有些晚了。
“不求他們非要考取功名,隻要能認些字,讀些書明理就好。”
鍾宣沒料到薑可意會說出這樣的話,心中肅然起敬。
都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哪個讀書人不是背負了家裏人的殷切希望。
總盼著一天能簪花遊街,家裏好跟著從此改換門庭。
沒想到眼前一個小姑娘就有這般豁達。
“既如此,那不如在家附近找個蒙學,讓先生帶著先認字,等能熟讀基礎的啟蒙書,像《三字經》、《千字文》這些後,到時候可以試著考考書院。”
靈山村並沒有學堂,周邊也就王浩他們村子倒是有一個私塾,可薑可意不想讓二墩他們被人指指點點,所以還是算了吧。
諾大的一個靈山村識字得都沒幾個。
難怪王浩奶奶和他娘,恨不得用鼻孔看人。
鄉下的泥腿子能供出讀書人真的不容易。
“謝謝大叔了,我回家和家裏人再商議商議。”
回去的路上,薑可意還問楊成為什麼靈山村沒有學堂。
“我聽我爹說以前有過,就是山二牛他爺爺特特請來的先生,在村裏設了一個私塾。”
聽到山二牛這個名字,高氏不由皺緊了眉頭,她還記恨著山二牛讓吳婆子上門提親要娶薑可意的事。
山家之前確實家底殷實,家裏有不少的田地,每年靠收佃租就過得很滋潤。
可富不過三代,到山二牛剛好是第三代,家業都被他霍霍光了,整日遊手好閑。
就這樣一個浪蕩子,還想娶她家阿意。
高氏想想就覺得膈應。
“除了教山二牛他爹外,其他的人隻要給束脩同樣可以去私塾學習。先生為人甚好,許大家用肉啊、糧食抵束脩,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