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家裏的人,自然不知道薑安、胡氏幾人擺攤還發生了如此波折的事,就連薑婆子都沒有功夫擔心。

因為薑家院子一改往日的平靜,人來人往的,分外的熱鬧。

有些人是來送雞蛋的,還有十個巧手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她們則是葉氏昨天篩選過給絹花作坊招的人。

她們昨個聽了葉氏的話,個個都樂意來幹活,有的恨不得當時就跟葉氏過來,有的甚至激動的哭了。

雖然葉氏有言在先,說在薑家絹花作坊幹活是要考核的,不一定來了就能留下。

但能有這樣一個機會,這些人都是開心的,個個都卯足了勁,要好好表現,爭取能通過考核,長久地在薑家的作坊幹活,哪怕一天賺上二三文都是好的。

要知道每天三文的話,一個月就能攢下九十文,一年下來就能賺一兩多銀子呢。

別小瞧一兩銀子,這鄉下人家隻靠種田也就是將將過活而已。

地裏的收成除了自家吃,還要交賦稅,一年下來壓根就沒多少結餘,這還是年景好的時候。

要是欠收的話,肚子都未必填的飽。

所以勤快的人家,都會想辦法養養豬、養養雞,或去山裏挖點野味之類的,想盡一切辦法賺點錢。

可是能賺錢的路子畢竟有限,也不是每家都有銀錢買豬仔。

像農閑時節,男人家出門找短工都不一定能找到,更不用說女人家了。

現在不用出門,就在自家村子裏,抬抬腳幾步路的功夫,隻要做得好,就能掙到錢。

何況葉氏說了,隻要活計好,速度快,一天下來賺的錢未必比男人家做短工少。

這種好事,打著燈籠都難找喲!

所以今天一個個都來的很早,生怕被別人搶了先。

不同於薑可意當時教她倆的樣子,葉氏和薑芳給這些人並沒有演示所有的流程。

這些人本來就是葉氏精挑細選的,她又和薑芳商量了,重要的環節自然要保密,由她倆親自做。

剩餘的環節,招來的這些人,每個人隻能學其中的一個環節,到時候學成後分開做工。

這樣子即使她們私下交流,也未必能拚湊出做絹花的全貌。

再加上簽契約,盡最大程度保證不泄密。

所以今個葉氏和薑芳並沒有正式教她們,而是由薑芳簡單給這些人介紹情況。

結果葉氏和薑芳都忘了收雞蛋這茬事,這兩撥人就撞到了一起。

那些送雞蛋的婆子、媳婦自然也好奇,和薑婆子聊著家常,但是話題不由自主地就拐到了絹花作坊這裏了。

“哎呦呦,好俊的活計,好巧的手啊,最難得的是這份心思。我說嫂子,你家阿芳這手是怎麼長的呀,和她一比,我家那個不省心丫頭呀,兩隻手就跟棒槌一樣。”

說話的是範婆子,她和薑婆子年歲相仿,倆人是同一個村的,自小一起長大的,後來又都嫁到了靈山村,倆人之 間向來親厚。

有了收雞蛋這個事,薑婆子自然照顧她一些。她家也有個小女兒,比薑芳還大一點,不過手不太巧,所以葉氏自然就沒考慮她家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