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等待的尋找(2 / 2)

土地製度改革。1977年到1988年的土地製度對農民最有利,農民集體有權用土地發展鄉村企業,農民不僅可以分享土地農用收益,也能分享土地非農用的絕大部分收益。1988年後,《土地管理法》出台,特別是94年財稅體製改革後,政府剝奪了農民組織將土地“農轉非”的權利,並逐步弱化土地“農民集體所有製”,土地製度朝著“國家所有+農戶永佃”的方向演變,農民分享土地非農用(資本化)增值收益的權利基本喪失。為幾年後城住房困難埋下了禍端。

經營體製改革。進入90年代,部門壟斷又回來了,農藥、種子、糧食專營和生豬定點屠宰,把八十年代發展的鄉村集體企業全部壓垮了。農民組織起來分享農業產業延伸(農產品加工、營銷、生產資料生產和供應等等)收益的發展道路,被封死了。看起來好像是為了健康,為了發展,實際上在那裏無情的剝削。

鄉村企業的強製性改製運動。進入90年代,在中西部地區的鄉村企業不堪重負的時候,外資卻在享受超國民待遇而大舉進入中國的沿海地區,並且沿海地區作為經濟特區卻依然享受1978——1988年“集體土地非農用”的特殊待遇。沉重的稅負和不平等的競爭,給中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雪上加霜式的打擊。主流對中西部鄉村企業和農村經濟凋敝的解讀是“思想不解放”和“管理落後”。

在政府的強力主導下,中西部農村進行了一場逼迫8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農民(組織)的“集體經濟”改製和解體運動。有錢有權的人,借政治性“改製”運動之勢,大肆低價或無價拿到農民組織的企業和自然資源,“改製”幾乎成為了“搶劫”農民組織經濟基礎的運動。現在等待他農場的就是*,幸虧他們還是私有化企業,衝擊並沒有鄉鎮企業那麼大。

改製了,就是思想解放,就有財政的產業化資金扶持和金融的信貸優惠;不改製,就是思想不解放,不僅無經濟優惠政策,政治上也有壓力。這樣的“改製”,既違背了市場經濟所有製平等和經濟主體平等的原則,更違背了村民自治原則。

實踐已經證明,“思想不解放”,依然堅持集體經濟的7000多個村子,到了二十年後都發展得很好,更成為了全國各地政府所樹的新農村建設典範。

農村金融體係的非農化改革。幾大銀行都相繼在90年代撤出農村,農村信用社也嫌貧愛富,改革的結果是將農民獲得貸款的權利推向了市場,但又不許農民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開展合作金融。這樣的政策,加劇了農民組織的經濟基礎的解體。

張自輝在那裏思考著,現在雖然表麵上看起來一切都很好,燒烤店,農業園,衣服廠,大棚菜。沒有一個能夠經受住衝擊。一定要綁在一棵大樹上,有時間看能不能到香港去。

和大人物他沒有什麼交情,錢權交易又不喜歡,最後想想還是招人合資好一點。

人生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一個人都要他的困難。

今天油鹽醬醋,明天雞毛蒜皮,隻是大小不同。

現在他就在那裏想想如何來解決。

人生就是找尋愛的過程,每個人的一生都要找到四個人。

第一個人是自己,第二個人是你最愛的人,第三個人是最愛你的人,第四個人是共渡一生的人。

首先會遇到你最愛的人,體會到愛一個人的感覺;了解愛一個人的感覺,才能發現最愛你的人;當經曆過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才會找到最適合,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

很悲哀,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你最愛的,不愛你;最愛你的,你不愛;陪你一生的,不是你最愛的也不是最愛你的。

你,會是別人生命中的第幾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