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米德衝突及蒙代爾的政策搭配理論。
米德衝突是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宏觀經濟政策不僅要實現內部均衡,即穩定通貨還要實現外部均衡,即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以實現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為實現內外均衡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供選擇的政策工具,除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還有彙率政策。粗略的說,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實現內部均衡,以彙率政策實現外部均衡。彙率政策與彙率製度有緊密聯係。若一國采取固定彙率製度,彙率工具就無法使用。這時隻剩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達到內外部同時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衝突。當一國國際收支盈餘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也會左右為難,這一矛盾經濟學稱為米德衝突。
蒙代爾政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蒙代爾打破了米德衝突這種看法,指出隻要適當的搭配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可以同時實現內外部均衡。蒙代爾認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國際收支與名義收入有著相對不同的影響。因此,在固定彙率製度下,一國也存在利用兩種獨立的政策工具來實現內外兩方麵的經濟目標。
通脹國際和收支盈餘。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
失業國際和收支盈餘。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
通脹國際和收支赤字。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
失業國際和收支赤字。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
十九。克魯格曼三角形,並進一步分析我國所麵臨的內外均衡衝突以及政策選擇。
克魯格曼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政策有三個目標,即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彙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
三個角代表三個基礎目標,如果某一國家或地區的金融政策選定了一條邊,就意味著它也選定了改變兩端的政策目標,而與該邊相對的角所表示的政策目標則無法實現。這一表述稱為克魯格曼三角形或三元衝突。
在三元衝突下的選擇。
保持本國貨幣的獨立性和彙率的穩定性,必須犧牲資本的自由流動,實行外彙管製,固定彙率製度。這是西方國家1971年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的選擇。
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必須犧牲彙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彙率製度,這是主要西方國家在1971年以後的政策選擇。
維持資本自由流動和彙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實行貨幣局製度。這是歐元區各成員國現實的選擇。也是實行聯係彙率製度的中國香港的政策選擇。
二十。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的國際傳導機製指的是什麼?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效應的國際傳導,由於不同的彙率機製而有所區別。
在固定彙率製度下。本國國內初始的貨幣擴張會導致本國利率下降,並刺激本國產出增加,經濟增長。本國產出的增加,通過邊際出口傾向時的作用引起本國進口的上升,也就是外國出口的上升,外國產出增加。同時由於本國貨幣擴張,利率水平下降,造成資本流出,從而增加了外國的貨幣供給,外國貨幣供給的增加,也導致利率的下降。最終的均衡點是世界利率水平下降,本國和外國的產出同時增加。在固定彙率製度下,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應可歸結為當擴張的貨幣政策,通過利率的下降造成本國產出上升的同時,也會促成外國產出的上升。也就是通過收入機製和利率機製,對外國經濟有正的溢出效應。
在浮動彙率製度下。貨幣擴張的效應也會使國內產出增加,世界利率水平下降,但不會導致外國的產出同時增減。因為當本國發生資本流出,出現國際收支赤字和外國發生資本流入,形成國際收支盈餘之際,利率立即變化。本國的貨幣貶值,外國的貨幣升值。本國貨幣貶值,本國的出口增加,外國貨幣升值,外國的淨出口下降。出口下降,產出下降,收入下降。調整的最終結果是本國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外國經濟增長產生負的溢出效應。因此這使本國貨幣擴張政策是一種典型的以鄰為壑政策。貨幣政策的擴張效應可歸結為,在造成本國產出上升的同時,卻使得外國的產出下降。因此這時的本國貨幣擴張是一種典型的以鄰為壑政策,本國產出的擴張,部分是靠國外產出的相對下降實現的。
二十一。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
首先,在現代國際經濟環境下,各國分別獨立地製定推行宏觀政策,必然導致的矛盾。
各國政府都不願意單方麵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使利率下降,造成資本流出,加大國際收支逆差,而是采取單方麵緊縮的政策。其結果將造成世界經濟的緊縮態勢。
在傾向於通過緊縮的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的對外均衡之際,各國政府都采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實現經濟的內部均衡。其結果將造成世界範圍內實際利率過高以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不合理搭配。
各國政府一般認為商品價格由世界市場決定,而忽視各自的擴張政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這些政策將通過影響商品的貿易條件而使總需求擴張,進而引發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
各國政府為實現本國既定的經常項目目標,采取非協調的經濟政策,會對世界經濟起破壞作用。
其次,反協調的觀點。
國際貨幣體係的無體係,賦予各經濟主體充分的自主權,是最完美的狀況。
主張各經濟主體應該自由的選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安排彙率自由決定是否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而不必過多地顧及別人。
當大國越來越強,每一個國家的政策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結構,此時完全否定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必要性,顯然與生活脫節。但假如世界上隻有幾個大國,則他們之間進行政策協調,互利互惠,似乎無可置疑。而當幾個大國和眾多小國並存之際,由於國家或經濟實體的利益,實力當前追求的目標等差異極大,國際經濟政策協調對參與者可能帶來的效益絕不是同一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範圍越大,深度越深越好。
二十二。政策協調的層次。
信息交換。各國政府相互交流中,為實現經濟內外均衡而采取的政策目標範圍,政策側重點,政策工具種類,政策搭配原則等信息。通過信息交換,可以避免對其他國家政策的錯誤估計,更好的了解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
危機管理。危機管理是指針對世界經濟中出現突發性的後果特別嚴重的世界各國臨時性的進行共同的政策調整,以緩解,渡過危機的協調行為。危機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各國分別采取維護自身利益的政策,有可能使危機更加嚴重或加速危機的蔓延。
避免共享目標變量的衝突。如兩國的貨幣比值就是兩國共同麵對的同一政策目標,該比值就是共享目標變量。如果對共同的目標設立了不同的目標值,就會產生直接的衝突,國家間的競爭性貶值是共享目標衝突的最典型表現。
合作確定中介目標。英國國內經濟變量的變動會通過國家間的經濟聯係而形成對其他國家的溢出效應,因此各國有必要對這些中介目標進行合作協調,避免對外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一中間目標極有可能是共享目標變量,也有可能是其他變量,如固定彙率製度下本國的貨幣供給量。
部分協調。指不同國家就國內經濟的某一部分目標或工具進行協調,如僅對各國的貨幣政策進行協調,而聽任各國根據具體情況獨立使用財政政策。
全麵協調。將不同國家的所有主要政策目標政策工具都納入協調範圍,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政策協調的收益。
二十三。國際貨幣政策協調的障礙。
各國政府對本國經濟內在機製的看法與對其他國家,內在機製看法往往不一致。這樣各國在政策變動時,對政策目標的作用問題上就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進行政策調節並非易事。
如果各個政策目標存在衝突,他們就能隱藏各自的真實目標,或者各國公開自己的真實目標後,拒絕進行政策協調。
理論研究得出的,成本低,效益大的最優政策安排往往是複雜的,實踐中可行的是形式相對簡單的政策。簡單政策的實施會要求較大的成本,從而降低協調的吸引力。
如果參與政策協調的某一或一些政府進行私自的政策安排,其他國家就會考慮相應對策,結果則是政策協調流於形式。
二十四。什麼是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論證,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的決定取決於當前的通貨膨脹率,均衡實際利率,現實的通貨膨脹率與目標通貨膨脹率之差,現實的GDP產出與潛在的GDP產出之差。
存在通貨膨脹,那麼聯邦基金利率的基準利率應是均衡利率加上通貨膨脹率。
現實的經濟生活不可避免的伴隨著,有一個低的通貨膨脹率可視為潛在通貨膨脹率,是控製通貨膨脹率的目標。如果現實的通貨膨脹率高於目標的通貨膨脹率,那麼聯邦基金利率應從基準利率相應調高,以抑製通貨膨脹。反之,則應從基準利率相應降低。
現實產出高於潛在產出,說明經濟偏熱,聯邦基金利率從基準利率相應調高以抑製過熱,反之,則應從基準利率相應調低,以促進可能的潛在產出得以實現。
二十五。社會融資規模。
指在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係獲得的資金。社會融資規模是中國貨幣當局致力於改進和完善金融統計製度的一項成果。目前它已成為衡量和判斷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狀況以及資金鬆緊程度的重要指標。
社會融資規模著眼於金融機構資產方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可與貨幣供應量M2等金融機構負債方指標搭配使用。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操作正在由數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變,但由於不同層次利率之間尚未形成市場化的傳導鏈條,同時在經濟結構中還存在一些利率不敏感部門,所以完全市場化的金融市場價格體係尚未形成。這種情況下,搭配使用M2和社會融資規模等數量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或監測指標,不失為一種可選的過渡模式。
二十六。利率走廊。
利率走廊是中央銀行為了控製短期利率波動而設置的操作框架及基本機製,是中央銀行針對商業銀行創設相應的貸款便利工具和存款便利工具,以便將貨幣市場利率控製在目標利率附近。
其利率格局通常體現為,圍繞中央銀行的目標利率,在貸款便利工具利率與存款便利工具利率之間形成一條走廊,一般來說利率走廊的上限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的利率,下限為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存款的利率,處於利率走廊中間的利率為商業銀行的同業拆借利率,商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會在中央銀行確定的存款利率之間浮動。
借助這種機製,中央銀行可將市場利率控製在其期望水平之內,目前絕大數發達國家都在實行利率走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