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決策透明度和取信於公眾問題。從方針政策和決策準則來說,要求決策者和公眾之間高度溝通。如果決策過程不透明,就難以樹立公眾對貨幣當局的信任。如果沒有必要的透明度,使公眾領會決策者的行為準則和意向,那麼在公眾不斷猜測中所造成的紊亂,必然會使經濟付出代價。不透明或沒必要的透明度,公眾的預期和對策,對貨幣政策的消極效應,乃至政策無效,有了必要的透明度,取得了公眾的信任,由此誘導公眾預期,使得公眾的推測常常符合貨幣當局決策的一項,則是為貫徹貨幣政策助力。
十二。現代貨幣供給形成機製與國家財政聯係的特點。
在比較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變動基礎貨幣是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主要方法之一。假如一個國家的財政部擁有發行通貨的權利,那麼對於預算赤字的彌補就會演變為簡單的印鈔機加速運轉。現鈔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它的增加也就是基礎貨幣增加,但這種情況不僅在發達國家,就是在一般發展中國家也是少見的。
通常情況是財政部發行債券,中央銀行直接收購。財政部用出售債券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務或其他支出。公司、企業、個人收入貨幣存入銀行,銀行則相應的增加了在中央銀行的準備存款。
也可能過程較為迂回,債券出售給公司、個人或商業銀行,從而造成銀行準備金的減少,但這些債券或抵押出售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購買債券的支出,會補足了商業銀行的準備金。而財政部把出售債券的收入再支出。則仍然成為準備金增加的因素。
如果國庫直接向中央銀行借款,結果相同,準備金的增加是基礎貨幣的增加,它會產生倍數效應。因此能產生明顯的增加貨幣供給的功能。概括地說,現代貨幣供給的形成機製,一方麵已完全排除了國家財政對貨幣供給的直接操作,另一方麵國家財政對貨幣供給的狀況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
十三。什麼是國家財政的或有債務,涉及哪些方麵?
或有債務屬於隱性的財政債務,如隱蔽赤字,就是國家財政或有債務的重要構成部分。
應由財政彌補的國有經濟的虧損累計,相當部分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
未列入財政收支的公共部門的債務,如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債券。
社會保障基金的欠賬。
糧棉收購和流通中的虧損累計,表現為銀行的掛賬。
從改革開放起,地方財政發債、集資尚未清理的部分。
整頓清理各種金融機構過程中,確定應由財政兜底而尚未撥款的部分。
十四。國際通常采用的國債發行警戒線。
國債作為一種有償性財政收入形式,它的發行必然受到諸多客觀經濟因素的製約,如社會的應債能力,政府的償債能力,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國際上通常采用的國債警戒線如下。
國債依存度衡量的是當年國債發行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不應超過百分之二十。是當年淨發債額比當年財政收入總額。
國債負擔率是一定時期的,國債累計額相當於同期GDP比重。不應超過百分之六十。當年國債累計額比當年GDP。
國債償債率是當年日期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不應超過百分之十。當年國債還本付息支出額比當年財政收入總額。
十五。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基礎、區別、組合的模式,以及我國的配合經驗。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基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政府宏觀調控的兩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國家幹預經濟的宏觀調控,其焦點在於推動市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恢複的狀態,以實現增長,就業,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使總共給予總需求,從失衡恢複均衡或是調節總供給,或是調節總需求,或是調節總需求供房就短期的均衡來說,關鍵是調節短期內易於調節的需求,使之於短期內較難以調節的總供給達到均衡狀態。這就是需求管理政策的含義。由於市場需求的載體是貨幣,所以調節市場需求,也就是調節貨幣供給,換言之,需求管理政策的運作離不開對貨幣供給的調節。兩個政策都是這樣,所以兩者應該配合,也是可能配合的基礎。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區別。
係統不同。貨幣政策是通過銀行係統財政政策是通過財政協議。
工具不同。貨幣政策是運用金融工具,財政政策是運用財稅工具。
傳導機製不同。貨幣政策是由金融傳導機製使之生效,財政政策是由財政傳導機製使之生效。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模式。凱恩斯流派的代表人,薩穆爾森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鬆緊搭配的功效,其含義是權衡經濟中最需要注意的緊迫問題,並根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自適用性的特點,或是采取鬆財政政策與緊貨幣政策搭配,或是采取緊財政政策與鬆貨幣政策搭配。當然,特殊的經濟形勢也會要求雙鬆或雙緊。
我國的配合經驗。
在經濟疲軟情況下,想要通過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客服需求不足,使經濟轉熱,貨幣政策不如財政政策。在過冷的經濟形勢下,商業銀行缺乏擴大信貸業務的積極性,廠商缺乏擴大投資支出的積極性,消費者也同樣缺乏擴大消費支出的積極性。不僅他們的行為意向與貨幣當局不一致,並且也不聽命於貨幣當局。所以即使中央銀行執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不易收到擴張的實際效果。財政政策則不同,財政擴大投資使私人廠商無需自己冒投資風險,卻可以獲得維持乃至擴大經營的好機會。投資支出以帶動的消費支出,再加上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支出,所直接引出的消費支出,對於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往往起著關鍵作用。
在經濟過熱的形勢下,想要通過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抑製需求過旺,以克服通貨膨脹和虛假繁榮。財政政策不如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在抑製貨幣供給增長方麵的作用是強有力的。有很多可以運用的工具,對於創造存款貨幣的商業銀行,能夠起強有力的製約作用。而財政政策要緊縮就有頗大的難度。對所有國家來說,財政支出有極強的剛性,不僅難以絕對壓縮,甚至壓縮增幅也並非易事。稅收和支出政策的調整,均需通過立法程序而增稅和減少福利支出這類問題,是很難獲準通過的。
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在用其積極有利的一麵時,總會伴隨著不可避免的消極的副作用。兩者搭配使用,有可能使副作用有所緩解。
十六。彙率的波動對經濟和金融方麵的影響。
對進出口。本幣彙率下降,即本幣對外幣幣值貶低,能起到促進出口抑製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彙率上升,即本幣對外幣的幣值上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此外彙率變化影響進出口,還要求進出口需求,要有價格彈性,進出口需求,對彙率和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靈敏,既需求彈性大,進而才會因為價格變化而引起的交易數量的改變。當然就出口商品來說,還有一個出口供給彈性的問題,即彙率下降後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還要受商品供給擴大的可能程度的製約。
物價。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彙率下降會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的影響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彙率上升,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商品的價格可能降低,從而可以起到抑製物價總水平的作用。從出口商品看,彙率下降有利於擴大出口,但在出口商品供給彈性小的情況下,出口擴大會引發國內市場搶購出口商品,從而抬高出口商品的國內收購價格,甚至有可能波及國內物價總水平。
資本流動。由於長期資本流動主要以利潤和風險為轉移,因而受到彙率變動的影響較小,但短期資本流動則常常受到彙率的較大影響。在存在本幣對外幣貶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願持有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會將其轉兌成外彙,發生資本外流的現象。同時由於紛紛轉兌外彙,加劇外彙供求緊張,會促進本幣彙率進一步下跌,反之則可能會引發資本的內流,促使本幣彙率進一步上升,如果金融體製不健全,短期內彙率劇烈變動有可能會引起金融危機。
產出和就業。當彙率有利於出口並抑製進口時,那就會由於出口品生產的增長和進口替代品生產的增長,而帶動總的生產規模擴大及就業水平的提高,同時,由於出口品生產和進口替代品行業的利潤增長,甚至會引起異國生產結構的改變。相應的不利的彙率是出口急速縮減,而該國的出口又關係整體經濟的發展,那會給生產和就業帶來極大的困難,不利的彙率如使進口增長,嚴重時則會衝擊本國的生產,並從而增大失業隊伍。再如有利於資本流入的彙率,對於缺少資本的國家是好事,有利於資本流出的彙率,則是資本過剩的國家所期望的。缺資本,有資本流入資本,過剩可以找到有利的投資機會,無疑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生產和就業。但是必須注意,彙率與生產與就業的相關關係是間接的。
利率。當兩個對外開放的市場經濟國家,如果利率水平有差別,而其他條件不變,貨幣資本就會從利率水平偏低的國家流向利率水平偏高的國家,大量貨幣資本的流出流入必將引起彙率的波動,如果彙率真的引起大量資本在國際間轉移,對實施浮動彙率的國家,由於外國資本流入,外彙供過於求,本幣升值,本國資本流出,外彙供不應求,本幣貶值。彙率的波動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實行外彙管製是可以隔開利率與彙率的關係,但必須是最嚴厲的管製。
十七。彙率風險體現在哪些方麵?
彙率的變化常給交易人帶來損失或盈利,通常被稱為彙率風險。
進出口貿易的彙率風險。指在新出口貿易中收付外彙時,因彙率變動引起的損失,如商品出口後到結算收入外彙往往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若外彙彙率下浮,則出口商品成本和售價雖然變,但實際收入卻相應減少。同理,進口商品到貨付款時,如果外幣彙率上浮,則進口商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國貨幣,從而蒙受損失。
外彙儲備風險。一國為應付日常外彙支付及平衡國際收支,長需保持一定數量的外彙儲備。這些外彙儲備表現為存放在國外的外幣資產,包括存款、有價證券等。如果所持有的外幣資產彙率下浮,則會蒙受損失。
外債風險。指對外舉債因彙率變動而引起的損失。如借入日元拆換成美元進口設備,但到還債時遇到日元彙率上浮美元彙率下浮則需更多的美元折換成日元才能清償外債。為避免或減輕彙率風險損失,在對外交易中需采取些防範措施,如選擇好貿易結算使用的貨幣,運用遠期外彙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