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0},"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對希特勒來說,幾年來的地下活動、隱秘或掩蔽的準備都成為了過去。他終於感到自己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可以公開提出挑戰了。
1935年3月9日,德國空軍宣布正式成立。3月16日,德國陸軍宣布將以國民征兵製為基礎,不久後又公布了各項相關法令。其實,德國早就開始行動了。法國政府對此有詳細的情報,並在德國行動的幾個小時前,提前宣布把兵役延長為兩年。對於國際聯盟所依據的《凡爾賽和約》來說,德國的舉動是一種公開、正式的冒犯。
在此之前,德國或是不動聲色,或是巧立名目,並沒有公開破壞和約。而各戰勝國為和平主義的假象所迷惑,埋首於自己國內的各種問題,常常互相推卸責任,從沒有正式宣布德國破壞或違背了和約。然而,問題發生了,來得是那麼的直接而粗暴。
同樣是1936年3月16日這一天,意大利士兵受征召前往埃塞俄比亞作戰。埃塞俄比亞政府向國際聯盟提出呼籲,抗議意大利的恐嚇。3月24日,西蒙爵士與掌璽大臣艾登在這種情況下應邀訪問柏林。對此,法國政府認為有失妥當。法國所麵臨的問題,已不是麥克唐納一年以前竭力迫使他們要實行的裁軍,而是要把義務兵役由一年延長為兩年。按當時普遍流行的看法來說,這實在是一件費力的工作。不但共產黨不讚同,社會黨也投票反對。當萊昂·布魯姆先生說“法國工人將奮起抵抗希特勒的侵略”的時候,多列士在親蘇黨羽的歡呼中回答:“我們決不容許工人階級被拖進所謂保衛民主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戰爭之中。”
1936年,受征召前往埃塞俄比亞作戰的意大利士兵(佚名拍攝)
美國對歐洲的一切事務都不願過問,而且決定再不為歐洲而自找麻煩。雖然法國、英國以及意大利意見不一,但都認為應對希特勒斷然違背和約的舉措加以譴責。於是,在國際聯盟的主持下,一戰主要協約國在斯特雷薩召開了一次會議,對這些問題提出討論。
當時一致認為,犧牲了好幾百萬人才得以訂立的莊嚴條約決不允許被公開破壞。但英國一開始就明確表示,即使和約被破壞也不考慮製裁的可能性,結果導致會議隻限於空談。會議最終通過了一項決議:由單方——即一個方麵——破壞和約,是不能容許的,並將請國際聯盟行政院公布已暴露出來的情況。
4月15日—4月17日,國際聯盟行政院審查了德國實行普遍征兵製這一有違《凡爾賽和約》的行為。出席行政院會議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蘇聯、意大利、澳大利亞、阿根廷共和國、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墨西哥、波蘭、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所有國家都讚成不得以“單方”行動破壞和約,並將這一問題提交國際聯盟大會討論。
與此同時,出於對波羅的海地區海軍均勢的擔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挪威、丹麥三個國家也一致表示支持。19個國家提出了正式抗議,卻沒有一個國家做好不惜在最後關頭動用武力的準備——這些反對隻能是空口白話!
一旦希特勒控製的德國重整了軍備,協約國和其他相關國家又不做積極幹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勢必發生。隨著日期不斷的拖延,我們避免艱苦的戰爭在第一階段製止希特勒,以及經過艱難考驗在第二階段取得勝利的希望,都將變得越來越渺茫。
1935年夏天,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恢複征兵。英國不但對此表示默許,還根據另一個協定,準許德國重建海軍。如果德國願意的話,它還可以比照英國的規模來建造潛水艇。此時的德國已秘密地建立了空軍,早在1935年春天就已公開宣布其空中實力與英國相當。
德國一直都在秘密製造軍械,此時已是第二個年頭了。英國乃至歐洲,以及當時還覺得離得很遠的美國,即將麵對的是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擁有歐洲最有效率7000萬人的民族。這個民族不但有嚴密的組織能力,還具備強大的戰鬥力和戰鬥意誌,而它正盼望著重新恢複往日的榮耀。在它身後,一個軍事、社會和政黨性的殘暴政權正用力驅趕著它,一刻不得停頓。
終於,希特勒可以隨意出擊了。對於他的一係列舉動,歐洲兩個自由的民主國家沒有進行有效抵抗。而美國除了富有遠見的羅斯福總統以外,也沒有多少人關注。在1935年,原本還有希望獲得的和平,幾乎完全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