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也努力配合著“逆向石油衝擊”來壓低油價,主要辦法就是縮減石油需求(每天隻能購進14.5萬桶石油),戰略石油儲備也被縮減。這一點對於美國來說也沒什麼麻煩的,因為美國在20世紀70年
1當時,在沙特阿拉伯的北邊,伊朗和伊拉克正進行一場長期戰爭;西邊敘利亞和北非的利比亞,也和伊朗一齊反對沙特的王室政權;東北部的阿富汗戰爭,也給沙特阿拉伯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代就開始構建戰略石油儲備。此外,西歐和日本也被美國動員起來配合行動,一旦發現油價有上漲趨勢,就要拋售戰略石油儲備,平抑油價。
油價的暴跌完全出乎蘇聯的意料,蘇聯政府致信沙特阿拉伯,譴責其發動石油貿易戰。但是這時候說什麼都已經晚了,油價暴跌造成的影響很快顯現出來。
03蘇聯解體
國際油價下跌起初,蘇聯隻是少賺了一點兒。蘇聯並沒有人預見到這一情況將給蘇聯外貿以及外彙金融係統帶來何種災難性的後果,相反蘇聯國內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油價的下跌隻是暫時現象,畢竟他們已經習慣油價的不斷上漲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實在太過天真了。
我們知道,石油和天然氣是蘇聯的支柱性產業,所賺取的外彙占了蘇聯全部外彙的七成,而這些錢基本上都被用來向西方國家購買日益短缺的糧食、其他輕工業民生用品和技術設備。現在油價暴跌,蘇聯的外彙收入銳減,到了後期石油收入甚至比不上開采的成本。蘇聯開始無力從西方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糧食和消費品,更別說向東歐衛星國以及越南、古巴等盟國和世界戰略要地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了。
蘇聯能源部的統計顯示,1985至1988年的世界油價下跌,油價從高峰的每噸212.6美元降低到1988年的每噸93美元,價格下降了
129%,致使該國四年間共計損失400億盧布。但是國際油價下跌對蘇聯造成的影響還不僅如此,蘇聯的軍火生意也被拖累了。在石油生意紅火的70年代,蘇聯出售給中東國家的軍火增長了五倍。但1985年以後,由於油價猛跌,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亞的石油收入減少了50%,所以蘇聯的軍火銷售量也減少了20%。1986年,蘇聯的經濟增速嚴重放緩,隨後出現了連續三年的負增長。
彼時,戈爾巴喬夫剛剛上台,正在努力推行他野心勃勃的政治和經濟改革計劃,結果卻遭遇迎頭一擊。低油價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內生活水平嚴重下降,因為缺少外彙,民生必需品極度匱乏,牛奶、肉類、食用油、砂糖等嚴重短缺,蘇聯人經常排兩三個小時的隊都買不到所需商品,而且資金短缺使新工廠延期落成,大型工業計劃被迫取消,煤礦、油田和天然氣井所急需的新技術裝備停止從西方進口。最後,蘇聯甚至沒錢支付貨運,將已經購買的糧食運到蘇聯,國家瀕臨破產,民眾怨聲載道,吃不上飯的民眾和蠢蠢欲動的野心家們紛紛走上街頭鬧事;軍隊利益嚴重受損,甚至困難到軍餉都不能按時下發……事實上,蘇聯已經破產了。
1991年,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落下,美國解凍戰略石油儲備,“油霸”沙特阿拉伯又一次將石油產量提高了3倍。蘇聯政府已經拿不出第十三個五年計劃(1991—1995)裏維持石油穩產在5.8億噸所需要的1100億盧布,蘇聯政局不穩,人心浮動。
1991年11月,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演講時做了一個著名的預測:“我負責任地告訴諸位,不出一個月的時間你們就會聽到法律
上蘇聯解體的消息。”兩周後即1991年12月8日,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了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和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別洛韋日協議,協議的第一條規定“締約各方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召開最後一次會議,以舉手表決的方式宣布蘇聯解體為15個獨立的主權國家,飄揚在克裏姆林宮的鐮刀錘子旗被三色旗所取代。
回看這段曆史,我們會發現,美國發起的石油貿易戰雖然是導致蘇聯債台高築、財政瀕危的直接原因,但蘇聯過度依賴重工、軍工的嚴重畸形經濟結構,也早已為其發展埋下了不良的種子。我們還要說的是,與傳統戰爭不同,貿易戰的結果不僅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強弱,還與各國政府的決策是否果斷明智,應對是否靈活、是否有足夠遠見,執行力是否堅決等息息相關。比如龐大的蘇聯被一次油價大跌擊倒,從中我們就可以獲得一些啟示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