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美蘇貿易戰之石油危機(2 / 3)

但是在這期間,雙方圍繞著貿易的明爭暗鬥也沒有停止:1975年,美國曾試圖借著蘇聯的糧食危機,將廉價原油進口與農產品出口綁定,但蘇聯最終迫使美國讓步,美蘇之間達成每年600至800萬噸的農產品貿易協定。

02逆向衝擊

20世紀70年代,蘇聯通過石油出口極大地改善了自身經濟狀況,但是高油價也導致了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各個國家紛紛調整能源政策,降低石油消費,其中就包括美國。在這一時期,美國在美蘇爭霸中也被迫處於守勢。因此,無論是出於政治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國際能源市場都在醞釀著變局。

1981年,裏根總統入主白宮,這位二流演員出身的總統卻是美國曆史上出名的強勢總統,他對美國傳統上的對蘇政策很不滿意,並提出了新觀點:“冷戰前30年,美國一直遵守遊戲規則,沒有越過雷池半步。但這種尋常手段無法贏得冷戰競賽,美國必須揚長避短。”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裏根的三把火燒得很不一般:第一,裏根在美國搞了一係列恢複市場、放鬆政府管製與私有化的活動,掀起了一場“新保守主義”的風潮;第二,裏根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

希望通過新一輪的軍備競賽拖垮蘇聯1;第三,裏根決定打擊蘇聯可以換取外彙的領域,徹底搞垮蘇聯經濟。

美國中央情報局受命對蘇聯經濟格局做了分析,他們準確地抓住了蘇聯的“七寸”——石油貿易。如果國際石油價格下降,蘇聯出口換彙的能力和外彙儲備也會隨之下降,主權風險就增加。再加上在與美國搞耗資巨大的軍備競賽,蘇聯會很快耗盡它的實力。

計劃定下了,之後就是實施問題了,該從哪裏入手呢?

前麵我們說過,蘇聯並不掌控國際石油的定價權,在20世紀80年代,能對國際油價產生影響的單個產油國隻有沙特阿拉伯。當時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700億桶,占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強,沙特的石油生產還很有彈性,完全有能力迅速增加產量,在歐佩克組織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蘇聯境內的石油儲量雖然也很豐富,但是相比之下開采難度要比沙特等國大得多,開采費用也是沙特的好幾倍。當時,蘇聯與沙特的關係還是競爭對手,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蘇聯就曾經大幅增產,拒絕與歐佩克限產保價相配合。

當時的大背景是,世界石油市場略微供大於求,出於石油國家的

1美蘇爭霸成為戰後國際政治關係的主流,也是美國進一步加強其霸主地位的關鍵步驟。雙方的爭奪在各個方麵全麵展開:第一,常規武器競賽。戰後,美、蘇在冷戰中大規模加強常規軍備。雙方不斷更新各種武器裝備並發展現代技術,以服務於軍事、政治目的。第二,核武器競賽。20世紀70年代,美、蘇核武器競爭激烈,結果雙方擁有世界核彈頭庫存總數的97%,同時雙方在核武器運載工具、多彈頭分導等高技術領域的研製方麵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第三,太空武器競賽。20世紀80年代軍備競賽轉向太空和其他高技術領域,美國製定的星球大戰計劃即是例證,而最終的結果是拖垮了蘇聯,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利益考慮,許多歐佩克成員國要求沙特削減出口以提高石油價格,這也是符合沙特自身利益的。但是美國這時候卻找上了沙特。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親自趕去了沙特,要求沙特不向其他歐佩克成員國屈服,實行“逆向石油衝擊”,增加原油產量以降低國際油價。作為回報,美國會向沙特出售一些尖端武器,以保證沙特的安全。當時,沙特確實因為蘇聯的向南擴張策略和周邊的戰火1而對自身安全感到擔憂,再加上美國的態度也比較強硬,不希望因此得罪美國,最終沙特答應了美國的要求。

當然,除了沙特之外,美國也說服了其他一些產油國共同進退。

1985年8月,時機成熟了。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沙特阿拉伯果然實行了“逆向石油衝擊”戰略,一場石油貿易戰開始了。沙特阿拉伯在短時間內就將自身石油產量提高了兩倍多,石油出口從每日不足200萬桶猛增到每日約900萬桶。其他一些產油國也跟著增產。這麼一大批原油注入國際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可以預料的,國際油價迅速下跌。11月的時候,油價還是每桶30美元,短短5個月後,就已經跌到了每桶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