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 / 3)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攀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隻要仔細玩味,便可終身受用無窮。《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顯著地位上來的,有宋一代研究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額、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庸》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其文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們必須嚴格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時,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要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行為的地方,也時刻遵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聖。二是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忠恕之道在《大學》裏被稱作“絜矩之道”。《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三是至誠盡性。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隻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善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善良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並列為三了。

鑒於《中庸》古文艱澀難性,不易於普通讀者領會個中奧妙,我們參閱諸多著作,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逐段翻譯《中庸》古文,力求做到文辭簡潔、通俗易懂。對於原文中較難理解的詞句,我們都一一做了詳細的注釋,方便讀者對《中庸》原文的知識背景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另外還摘選古代名家的部分注釋和解讀,並適當編寫為段落,以便讀者了解其大意。本書每章都有一個統領全篇的導讀,幫助讀者了解每章闡述的主要觀點。

由於《中庸》涵括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譯文,我們還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進行了拓展式的解讀,並用鮮活的事例、精到的分析從處世活用、職場活用、商界活用等三個方麵來為讀者提供鏡鑒。此外,本書還插入了大量展示古代人文風貌的精彩圖片,目的隻有一個:烘托原文,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不知不覺地將《中庸》的道理領會在心。

由於編著者水平有限,文中難免錯謬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