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用錯的字詞(3)(2 / 3)

【解析】

這兩個字字形相似,字義也相近。“沙”是為“氵”和“少”組合在一起,指水少沙現。本義就是河床中被水衝碎的小石粒。“砂”本義同“沙”,但兩個字都有各自習慣搭配,也有通用的。

【例句】

那個正在曬沙子的人嘴唇邊上有個朱砂痣。

shɑn

閃爍shǎnshuò.閃耀shǎnyào

閃爍:光亮晃動不定、忽明忽暗。

閃耀: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也指光彩耀眼。

【解析】

兩個詞都是動詞,都指“光亮閃動耀眼”。

但“閃爍”強調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光亮程度不太高;它也可用來比喻說話時吞吞吐吐,稍露一點兒意思,但又不肯明確,如“閃爍其詞”;“閃爍”還可重疊成“閃閃爍爍”的形式使用。“閃耀”強調不僅光亮搖動還光線耀眼,光亮程度較高,詞語意義及適用範圍都比“閃爍”要窄,也不能像“閃爍”那樣重疊使用。

【例句】

在閃爍的光線下,鑽石閃耀著最奪目的光輝。

善.擅shàn

善shàn:①心地寬仁,好的品質和行為:善根、善舉、善良、善男信女、善人、善始善終、善事、善堂、善心、善行、善有善報、懲惡揚善、慈善。②高明的,良好的:善本、善才、善策、善處。③友好:和善、親善、友善。④熟悉:麵善。⑤辦好:善後。⑥擅長,長於:善辯、善辭令、善於、善戰、多謀善斷。⑦好好地:善待、善罷甘休。⑧容易:善變、善忘、多愁善感。擅shàn:①超越職權,自作主張:擅斷、擅幹、擅離職守、擅行、擅自、專擅獨行。②獨攬,占有:擅兵、擅寵、擅國、擅利、擅美、擅權。③長於,善於:擅長、擅業、不擅辭令。

【解析】

“善”在古代漢語中,本義是“美”或“良”的意思,後引申為“熟悉某事物”的意思。

“擅”在古漢語中本義是“獨斷”,引申為“專”,如“擅長”即“專長”。

“擅長”指人在某一專業領域特別精通,或是獨具某種特長。“善於”所指的精通程度不如“擅長”,更多時候,“善於”指在某一領域做得比其他領域強的意思,但並不一定在此領域特別精通。

【例句】

科長:“看著你麵善,咱們好像在哪裏見過。”

科員:“哦,我是那個擅長開叉車的紡織廠技術員,您還為我頒過獎呢。”

shi

使命shǐmìnɡ.任務rènwù

使命:任務,責任。

任務:①擔負的責任。②指交派的工作。

【解析】

兩個詞都是名詞,都指“所負擔的責任”。但“使命”側重指重大的或特殊的任務,是書麵語。“任務”可指重大的責任,也可指一般的責任,是指定擔任的工作或擔負的責任,兼用於書麵語和口語。“任務”常與“布置”“分配”“調整”“交代”等動詞搭配,“使命”不能與這些詞語搭配。

【例句】

1.這是上級分配給我的任務。

2.為了不辱使命,他冒著生命危險把秘密信件親自送到地下同誌手中。

【知識講堂】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shou

受.授shòu

受:①接納:受保人、受教、受戒、受精、受爵、受理、受領、受命、受名、受聘、受權、受托、受業、受益、感受、接受。②忍耐某種遭遇:受窘、受苦、受累、受窮、受辱、受製、承受、忍受。③遭到:受潮、受懲罰、受寵若驚、受挫、受敵、受害、受寒、受冷、受騙、受屈、受辱、受阻、遭受。④適合,中:受吃、受看、受聽、受使、受用。

授:①給,與:授獎、授命、授旗、授權、授賞、授時、授受不親、授位、授銜、授勳、授以、授意、授予。②教,傳給:授粉、授精、授課、授業、授藝。

【解析】

這兩個字形似,音同,但它們的意義其實是相反的。“受”指被動的接受;而“授”則是主動的給與。要注意區分。

【例句】

在父親的授意下,我接受了客人的禮物。

shu

熟悉shúxī.熟識shúzhi

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

熟識:認識某人較久,認識事物比較深刻。

【解析】

“熟悉”和“熟識”都做動詞,都有“知道、了解得很明白清楚”的意思。

“熟悉”側重指知道得清楚明白,語意較輕,使用範圍最大,不限於技術、知識等,可以用於人或其他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可以用於書麵語和口語。能重疊成“熟悉熟悉”。

“熟識”側重指認識時間很久,了解比較透徹,語意較重。使用範圍較窄,而且通常指人,也可用於抽象的事物,多用於書麵語,不能重疊。

【例句】

他們之間認識很久了,彼此之間都比較熟識,很熟悉他的為人。

樹立.豎立shùlì

樹立:樹立,直立,立起來。

豎立:長形物體垂直地立在地上。

【解析】

兩個詞都有立起來的意思,但“樹立”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物,如,樹立榜樣。而“豎立”,則指物體垂直立著或埋在地下。如,把電線杆豎立起來。

【例句】

為了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校長決定在校門口豎立一塊光榮牌,把優秀學生的名字張貼在上麵。

si

撕.廝

撕:①用手把東西扯裂:撕布、撕扯、撕毀、撕開、撕裂、撕票、撕破、撕碎、撕心裂肺。廝:①古代幹粗雜活的男性奴隸或小役:廝役、小廝。②古代對人的稱呼:那廝、這廝。

【解析】

“廝打”指互相打,而“撕打”指具體的一方對另一方有所行動。這兩個詞要根據不同語境區別使用。指很多打在一起,通常用“廝打”而不用“撕打”。

【例句】

他們吵吵著就廝打在一起,其中一個男的撕打一個女的胳膊。

sun

損害sǔnhài.侵害qīnhài

損害:使受損失、傷害。

侵害:侵犯損害。

【解析】

“損害”和“侵害”都是動詞,都有“使受危害損失”的意思,可用作謂語,都兼用口語和書麵語。

“損害”側重於因人為或自然的原因遭受損失,語意較輕,表示使事業、利益、健康、名譽等遭受損失,其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適用範圍最大。“侵害”側重於有害物(如害蟲、病毒等)侵入而導致受到損失,是“侵入而損害”的意思;也有“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損害”的意思,其對象可以是地區或生物機體等,適用範圍較小,語意較重,常與“人體”“牲畜”“莊稼”等詞語搭配。

【例句】

因為莊稼遭到蝗蟲侵害,農民們的利益遭到嚴重損害。

【知識講堂】標記血統的“姓”

《說文解字》雲:“姓,人所生也。”如圖所示,甲骨文“姓”字從“女”從“生”,會意字,“生”字像草木生出土上,此處表示人的出生;“女”則表示人生之所由。意思是“姓”標明人由誰所生,即是一種血統的標記。清代學者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中說:“姓之本義謂生,故古通作生,其後因生以賜姓,遂為姓氏字耳。”

群婚製這一曆史現象的出現,使孩子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孩子的血統當然隻能根據母親來確定,因而必須姓母親的姓。根據這一曆史文化背景,古人自然也會選擇一個字(即一種符號)作為本部族的標誌,這樣就產生了“姓”。上古之時,姓是宗族圖騰的符號。後來,姓的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以封地(國名)為姓,有的以官名為姓,有的以出生及定居地名為姓。也有的取姓是很隨意的,例如生在竹林中的,以竹為姓;因年紀大而坐車的,以車為姓;東方朔,父姓張,母姓田,因生時東方初明,就以東方為姓。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裏麵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隻有1000個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國姓氏紀編》共搜集姓氏5730個。由於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據專家估計,我國姓氏大約有18000個。

T

tɑo

討厭.厭煩.厭惡

討厭tǎoyòu:厭惡,不喜歡。

厭煩yànfán:(人)對事物的一種反感心態。

厭惡yànwù:討厭,憎惡。

【解析】

這三個詞都表示不滿意、反感。但它們還有細微差別。

但“討厭”表示對某一種事物或人不喜歡,適用範圍較廣泛,它除了做動詞外,還可以做形容詞,表示討嫌、費事的意思。

“厭煩”指對反複多次出現的現象的不滿,不耐煩。一般用於事物,適用範圍較小。隻有動詞用法。

“厭惡”是指對人或事物表示討厭、反感。感情較強烈,語義最重,常用於不好的人或事,適用範圍較小。隻有動詞用法。

【例句】

我厭煩了他的嘮叨,也很厭惡他的一些壞習慣,感覺他越來越討厭了。

tui

推脫.推托tuītuō

推脫:推卸,不願承擔。

推托:借故拒絕。

【解析】

“推脫”和“推托”雖是同音近義詞,但在意義上“脫”和“托”還是有區別的,“脫”是脫離,而“托”是依靠、憑借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絕或推辭,有婉言表達拒絕的意思,側重於拒絕的行為,後麵要帶上托詞或拒絕的原因。如,他推托有事,不來了。“推脫”是推卸、開脫責任,側重於推的結果。如,這個責任他是無法推脫的。“推托”的對象是別人請求的事;“推脫”的對象是與己有關的事,多為責任、錯誤等。

【例句】

在抗洪搶險麵前,他推托有病不能參加,這是典型的推脫責任的做法。

頹喪.頹廢.頹唐

頹喪tuísànɡ:精神委靡不振,情緒消沉。

頹廢tuífèi:頹毀荒廢,意誌消沉,精神委靡。

頹唐tuítánɡ:精神委靡的樣子。

【解析】

這三個詞都是形容詞,都有萎靡消沉的意思,都常用於書麵語。

但“頹喪”強調情緒上的低落,語意較輕,其形容的對象是個人的精神、情緒、神誌、神情。

“頹廢”側重於思想意誌的消沉,語意較重,其形容的對象可以是個人或群體的思想、人生觀、意誌、生活、穿著打扮以及文學藝術等。

“頹唐”強調人的精神不振,情緒消極,其形容對象是個人的精神、舉止、境況等。

【例句】

1.從他的頹喪的樣子上看,他一定受過很大的磨折。

2.一個穿著灰布棉袍、留著一頭頹廢的長發的青年正在路邊發呆。3.他的神態顯得憔悴而頹唐。

退化.蛻化tuìhuà

退化:①在進化過程中,生物體的某一或某些器官全部消失,或部分殘留成為痕跡器官的現象。②泛指事物由優變劣,由好變壞,由強變弱。

蛻化:蟬、蛇類脫皮。也比喻變質、變壞,腐化墮落。

【解析】

“蛻化”與“退化”雖一字之差,但意思卻相去甚遠。“蛻”,指蛇、蟬等動物脫皮,“蛻化”就有了像動物脫皮那樣發生質變的意思,於是多用來比喻人變質、腐化墮落。“退”,指向後移動、後退。“退化”則有退步、減退的意思,於是多用來形容事物由優變劣、由好變壞,而這個事物並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例句】

作為幹部,隨著官齡的增長,感官功能退化無可非議,但若蛻化變質,則為人們所不齒。

W

wɑn

頑強.頑固

頑強wánqiánɡ:堅強,強硬不屈。

頑固wángù: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

【解析】

“頑強”和“頑固”都是形容詞,都有堅持某種信念不易改變、不易動搖的意思。都可用於口語,也可用於書麵語。但它們也有細微差別。

“頑強”多指意誌、精神等堅強、強硬;屬中性詞,多用於褒義;語意較輕,適用範圍廣。“頑固”多指思想、態度方麵固執不易改變,但重於力圖守住舊的一套、反對新事物或堅持反動立場,是貶義詞,語意比“頑強”重,但適用範圍較窄。

【例句】

雖然光緒等維新派在惡劣的環境下頑強地頒布了新政,但因為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

wɑnɡ

忘記wànɡjì.忘卻wànɡquè

忘記:①不記得過去的事。②沒有記住應該記住的。

忘卻:不記得,忘記。

【解析】

“忘記”和“忘卻”都是動詞,都表示“不記得”的意思,在句子中主要充當謂語成分。但“忘記”有兩個義項,一個是經曆的事物不再存留在記憶中,也就是不記得。另一個是應該做的或準備做的事情因為疏忽而沒有做,也就是沒有記住。詞義較輕,但使用範圍廣;通常用於口語和書麵語。“忘卻”強調過去記得的東西從記憶中失掉、忘記。詞義較重,但適用範圍較窄,僅用於書麵語。

【例句】

生在新中國更不能忘記曆史,所以,我在南京大屠殺70年祭之時,寫下了“不能忘卻的紀念”來紀念那段曆史。

【奇思妙想】出錯

小麗屬於高度近視者。但是今天的視力檢查,她很有把握兩眼的檢查結果都是視力2.0,因為她把那個視力檢查表都背下來了。可是才剛開始檢查,她就出現錯誤。為什麼?當然視力表和她背的表是一樣的。

答:因為她太緊張了。

錯!因為小麗看不到護士拿的指示棒指在什麼地方。

wei

惟.唯.維wéi

惟:①用在年、月、日之前,有加強語氣的作用:惟二月既望(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②但是:雨雖止,惟路還泥濘。③文言助詞,常用於句首:惟妙惟肖。④想,思考:惟度、惟念、惟思。唯:①單,隻:唯理論、唯名論、唯物論、唯物史觀、唯心論、唯心史觀。②答應的聲音:唯唯、唯唯諾諾、唯唯否否。維:①係:維係。②保持:維持、維護、維生素、維修。③綱:綱維。④幾何學及空間理論的基本概念:二維、三維、一維。⑤思考:思維。

【解析】

“惟”“唯”“維”這三個字同音,自古就形成了糾葛。其實,這三個字義很不相同,這也反映在字形上:“惟”字是“忄”旁,本義是思考;“唯”字是“口”旁,本義是答應的歎詞;“維”字是“糸”旁,本義是固定車蓋的大繩。

具體說來,“隻”義是“唯”的近引申義,且通用,因此,以“唯一”“唯恐”“唯有”“唯命是從”“唯命是聽”“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為推薦詞形。

現在“惟”主要是留在類似構詞詞綴的位置上,用於“惟妙惟肖”和“惟其”這兩個詞。“思維”“恭維”已為教育部、國家語委《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確定為推薦詞形。

“唯一”“惟一”是可以混用的;但“唯唯諾諾”“思惟”卻不能混用。另外,“思惟”的也可為“思維”,“思維—思惟”這一組異形,表麵上看應該寫“惟”,誠然,同意聯合是漢語常用構詞法,但這個詞卻以相關義的聯合為合理,因為人腦最高創造性,最善於將收集到的信息加以聯係、比較、整理、加工,因此係連、聯想才是思維的本質特點,自然應寫作“維”。至於指奉承的“恭維”,現代已經沒有了“敬意”的意義,表奉承義自然用“維”字更好。這樣,“惟”字本表義“思”,現代基本不用了。

【例句】

他現在唯一想做的事情是仔細欣賞這幅高科技做出的惟妙惟肖的三維山水圖。

違反wéifǎn.違犯wéifàn

違反:不符合,不遵守。

違犯:違背,觸犯。

【解析】

“違反”一般適用於規章、原則等,不遵守,不符合。如:違反勞動紀律、違反自然規律。“違犯”,適用於法律、法規等,指意識地破壞和觸犯法律法規。如:違犯刑法。

【例句】

中學生要提高文化修養,不違反校規校紀,更上一層樓要違犯黨紀國法。

委屈wěiqū.委曲wěiqū

委屈:①受到不應該有的指責或待遇,心裏難過。②屈意遷就。③使受不好的待遇。

委曲:①事情的底細和原委。②曲從,曲意求全。③曲折。

【解析】

這兩個詞雖然都有“委婉曲折”的意思,但它們的具體意思還有很大差別。“委屈”側重指收到不應有的待遇,內心傷心。是對心理狀態的一種表達“委曲”則強調指事情的底細,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所以,“委曲求全”強調一個過程結果,是客觀描述,用“曲”而不是“屈”。

【例句】

他委曲求全,準備先在工地待一段時間,雖然有些委屈,也隻能忍耐。

wu

汙蔑.誣蔑wūmiè

汙蔑:捏造事實來詆毀別人。

誣蔑:詆毀和破壞名譽。

【解析】

“誣”有“訁”旁,指用語言文字捏造事實損害別人名譽,如“造謠誣蔑”。“汙”原指渾濁的水,後來泛指髒東西。如果說“汙蔑好人”,所指的重點不在於“捏造事實”,而在於使用“汙辱性的言語”。“侮蔑”表示輕視、蔑視。

【例句】

他用汙蔑性的語言誣蔑我偷了廠裏的東西。

X

xi

細膩xìnì.細致xìzhì

細膩:①細嫩滑潤。②細密精微。

細致:①細密精致。②精細周密。

【解析】

這兩個詞都能作形容詞,都有“精細”的意思。但“細膩”強調不粗糙,較光滑,常用於形容具體事物的光滑,也可用於描寫、刻畫、表演等周密。“細致”側重在周密,不疏漏,常用於做事、思考認真、周全;也可以用於形容器物做工精巧。

【例句】

他做了細致的節目安排,再加上演員細膩的表演,使這台話劇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知識講堂】

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六個方位。

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xiɑnɡ

祥.詳.翔xiánɡ

詳:①周密,完備,與“略”相對:詳備、詳查、詳略、詳明、詳情、詳實、詳述、詳談、詳析、詳細、語焉不詳、周詳。②清楚:內容不詳。③細說:內詳。④審慎:詳平、詳刑。⑤舊時下級官員向上級報告的公文:詳文、上詳。

祥:①吉利:祥和、祥瑞、祥兆、不祥、吉祥。②吉凶的預兆:祥麟、祥雲。

翔:①詳細而確實:翔實。②盤旋地飛而不扇動翅膀:滑翔、翱翔。

【解析】

三個字的意思有很大差別,“詳”主要是完備,周密,清楚的意思;“祥”多指吉祥的東西;而“翔”主要是詳細確實。

注意“安詳”是形容人穩重安寧,不要用“安祥”。

“翔實”和“詳實”有相通之處,但是從詞性講,翔為動詞;詳為程度副詞,雖有相通之處,但也有明顯的區別。

從意義上講,“翔”是鳥在空中回旋而飛,且飛無定處。引申為空泛,不實在,或是不存在。“翔”與“實”一組合,詞義大變,即不空泛,是客觀存在的。更偏重於考證、核實、鑒別的過程,就取掉了空泛、不真實的東西,而留下真實的可用的東西,即翔實的東西。這就是評價史誌及資料,均使用“翔實”的道理和原因。“詳”是客觀本來就存在的,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簡略、詳細、粗糙、細致。

【例句】

奶奶安詳地坐在沙發上,繡著吉祥寶寶,偶爾抬起頭看看窗外翱翔的大雁。

像.象.相xiānɡ/xiànɡ

像:①相似:像話、像生、像樣、好像、相像。②比照人物做出的圖形:像章、雕像、畫像、塑像、肖像、繡像。③比如,比方:像這樣。象:①一種大型哺乳動物:象棋、象牙、大象。②形狀,樣子:象形、象征、景象、氣象、萬象更新、現象、想象、形象。

相xiānɡ/xiànɡ:xiānɡ①交互:相傳、相得益彰、相等、相符、相繼、相間、相識、相同、相形見絀、互相。②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相煩、相擾、相問、相信。③親自看:相親、相中。/xiànɡ①容貌,樣子:相貌、惡相、可憐相、凶相、照相。②物體的外觀:月相。③察看,判斷:相麵、相術。④輔助,輔助的人:相爺、輔相、首相、宰相。

【解析】

“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製成的人或物的形象,如“畫像”“錄像”“偶像”“人像”“神像”“塑像”“圖像”“肖像”“繡像”“遺像”“影像”“攝像”等,都是人工做成的;“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態、樣子,如“表象”“病象”“形象”“脈象”“氣象”“景象”“天象”等,都是自然表現出來的。“想象”和“想像”,為全等異形詞,即音同、義同、形異。由於“想象”使用頻率大大高於“想像”,並根據“象”“像”名詞義的分工原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已確定“想象”為規範詞形。

“相xiànɡ”,本義為“察看”,與“像”的含義沒有共同之處。但其引申出來的“相貌”和複製“相貌”的“照相”,以及跟照相相關的詞語,卻同“像”的含義相同,因而出現一係列異形詞,如相貌—像貌,照相—照像,照相機—照像機,像片—相片,等等,因此需要規範用法。語言文字專家們推薦的詞形是:“相貌”、“照相”、“照相機”、“相紙”、“像片”。

【例句】

昨天去照相,今天像片就到手了,照出的效果正是我想象的那樣,我非藏高興。

xiɑo

消.銷xiāo

消:①散失:消沉、消化、消極、消融、消失、消逝、消釋、消退、消亡、煙消雲散。②滅掉,除去:消除、消毒、消防、消滅、消聲、消炎、消腫。③度過時間:消磨、消遣、消夏、消閑、消夜。④減少,損失,耗費:消費、消耗、消瘦、消損、消退、消長。⑤需要:不消說。⑥中醫學病名:消疾、消渴。

銷:①熔化金屬:銷毀、銷金、銷熔、銷冶。②去掉:銷案、銷魂、銷假、銷蝕、銷聲匿跡、銷髒、銷賬、報銷、注銷。③花費:開銷。④出賣貨物:銷價、銷路、銷售、供銷、行銷。⑤機器或器物上像釘子的零件:銷釘、銷子、插銷。

【解析】

“消”為“氵”字旁,本義“水流盡”,“消失”即本義;“銷”為“钅”字旁,本義“金屬熔化”,固體變成了液體,原來的形態消失了,也有“消失”之義。所以,在古漢語中,“消”和“銷”通用。

在現代漢語裏,“消”和“銷”在“消失、除去”的義項也可通用。如“取消”“消歇”也作“取銷”“銷歇”;“撤銷”“銷魂”也作“撤消”“消魂”,但在使用習慣上,把“取消”“消歇”“撤銷”“銷魂”作為首選詞形。除此之外,二字不能通同。

“消聲器”中的“消聲”,義為“降低或消除氣流噪音”;“銷聲匿跡”中的“銷聲”,義為“不再露麵了”。“消除”和“銷毀”,都有“使不存在”的意思;但“消除”用於除去不利的事物,如,“消除隱患”“消除誤會”;“銷毀”用於毀掉物資,如,“銷毀鴉片”“銷毀化學武器”。上述詞語中的“消”和“銷”不能互換。“消息”一詞出自《易經》,本義“消長進退”,有“生滅盛衰”之義,引申為“音信”,取人事順逆吉凶訊息之義。所以,“消息”不可寫作“銷息”。

【例句】

沒有按時收到地下同誌的消息,這名地下黨立刻把手中信息銷毀了。

【知識講堂】“染”字上麵沒有點

據說,在民國初年,北京一家洗染店特地請來當時的書法家前清狀元劉春霖為染坊寫招牌,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犯錯,當劉春霖寫到“染”字時,居然在“九”字上加了一個點。不料,匾額掛出後,好多洗染店都仿效這種做法,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上一點,以此預示染坊的生意不同一般。

現在也有很多人將“染”中的“九”寫成“丸”,之所以產生這種錯誤,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染”字的結構不了解。“染”是一個由“水”“九”和“木”字組成的會意字。裴光遠雲:“從木,木者所以染,梔茜之屬也;從九,九者染之數也。”這就是說,古人常用梔子樹的果實和茜草的花作染料,“染”字中的“木”指可染色的草木,“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九”在古代常用作表示多數,這裏指古人染色的次數很多,即指染色的過程。“染”的最初義是給布帛等物著色,古人把用筆著墨或顏料寫字以及作畫等舉筆落墨之事也叫染。關於“染”字,曆史上還有一個著名的詞語“染指”,典出《左傳.宣公四年》。

春秋時期,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對子家說:“你看!我的食指又自己動了,今天肯定有好吃的。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嚐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現廚子正在煮一隻大黿,這隻大黿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決定把這稀罕的東西分賜給大臣們嚐嚐。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笑了,鄭靈公見狀很是納悶,子家就把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沒有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大臣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的大黿盛在鼎內由廚子分發給各位大臣,唯獨沒有公子宋的。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見鄭靈公和大臣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便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麵前,伸出指頭往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此舉惹怒了鄭靈公,差一點殺掉公子宋。原來,在古代,鼎是權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經君主允許隨意蘸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覬覦,是對統治地位的挑戰。因此,從此以後,人們用“染指”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消失.消逝.消釋

消失xiāoshī:事物漸漸減少直至沒有,也指事物不再存在。

消逝xiāoshì:消失,逝去,看不見。

消釋xiāoshì:①消溶,融化。②消除,解除。

【解析】

“消失”表示事物從存在到不存在,強調過程;“消逝”含有一個事物隨時間的過去而不複存在的意思,強調結果;“消釋”指疑慮、嫌怨、痛苦等消失解除。

【例句】

1.聽弟弟說那條蟒蛇消失了,我的心中的恐懼才消釋。

2.不要讓青春白白消逝。

xin

心酸.辛酸xīnsuān

心酸:心中悲痛。

辛酸:悲傷痛苦。

【解析】

雖然它們都有“悲傷痛苦”的意思。但“心酸”指的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是指令某人傷心難過。而“辛酸”是對生活狀態以及經曆的一種描寫,是指人們經過了某種辛酸的曆程。

【例句】

說到過去被騙子拐賣的辛酸經曆,這位姑娘心酸落淚。

xinɡ

形.型xínɡ

形:①實體:形單影隻、形骸、形貌、形容、形體、形儀、形影不離、形影相吊、原形。②樣子:形跡、形式、形態、形狀、地形、情形、象形、圓形。③表現:形諸筆墨、喜形於色。④比較:相形見絀。⑤狀況,地勢:形勢。

型:①鑄造器物用的模子:模型、砂型。②樣式:型材、型鋼、型號、臉型、類型、新型、小型、血型、重刑。

【解析】

“型”和“形”都指一定的樣式。但它們有區別。“形”的本義指形體、形象,也可指形狀、樣子、實體,還可指表現、顯露,如“形影不離”“字形”“地形”“圖形”“圓形”“喜形於色”。“型”的本義是指鑄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樣、類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號”。

也就是說“形”是指物體的形狀,“型”則指物體的類型。《現代漢語詞典》中“形狀”的釋義為:“物體或圖形由外部的麵或線條組合而呈現的外表。”“類型”的釋義為:“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種類。”

形狀側重於個體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不同特征,而類型側重於同類事物中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人們對個體事物特征的一種歸類。比如,就“T型台”,就單個的台子形狀來說,確實是T字形的,但人們在命名這種事物的時候,已經把這種個體事物特征進行了歸類,抽象出了“T字形”這種共同特征,即“T型”,因此,命名為“T型台”是可以的。另外還有,“原形”和“原型”的意義有區別。“原形”是指原來的形狀,引申為本來的麵目,如“原形畢露”。“原型”特指文藝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