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朝廷派工部侍郎柳嶽赴元軍請和。伯顏憤然道:“你國殺了我國使者,我們才來興師問罪。況且你國本來就是從小孩手中得到天下,現在也由小孩亡國,這是報應,何必說些沒用的?”柳嶽不得已還朝。隨後,南宋又派宗正少卿陸秀夫到元軍請求稱侄納貢,伯顏依然不答應。南宋再降身份,自稱侄孫求和,伯顏仍不同意。陸秀夫還朝,陳宜中上奏太後,請求再派使臣到元軍,請求封為小國。太後答應了,依舊派柳嶽前去。柳嶽到高郵時,卻被平民嵇聳所殺。
元軍繼續進兵,攻克嘉興、安吉,直搗臨安。文天祥、張世傑請求宮中皇族轉移海島,自己率兵背城一戰。陳宜中卻不同意,找太後商量,派監察禦史楊應奎帶上傳國璽印,出城投降元軍。伯顏接受了玉璽,召陳宜中出城商議投降事宜,陳宜中嚇得連夜跑到溫州。張世傑很生氣,和劉師勇、蘇劉義等率兵退守海島。隻有文天祥還在留守,太後封他為右丞相,到元軍那裏議降。文天祥辭去丞相之職,來到元軍,當麵斥責伯顏。伯顏將他囚禁,又派部將進攻臨安府,封了府庫,並威脅南宋太皇太後手寫詔書投降。
過了幾天,元軍又抓走了南宋小皇帝趙?、皇太後全氏、福王趙與芮等人。隻太皇太後謝氏因為有病暫且留下,後來也被元兵抬出,送到燕京。度宗還有兩個兒子,長子名趙 ,封益王,十一歲;次子名趙昺,封廣王,隻有六歲。當臨安危急時,兩王和母親楊淑妃偷偷出城,逃到溫州。陳宜中迎接他們一行人,一同渡海赴福州,奉益王為小皇帝,尊楊淑妃為太後,掌管朝政。張世傑、蘇劉義、陸秀夫等人相繼趕到,原班人馬又組織朝堂,仍然封陳宜中為左丞相,統領各路軍馬,張世傑等人也都封了官職。那時文天祥也從鎮江逃回,渡海到了福州,楊太後封他為右丞相。後來文天祥和陳宜中議事不和,擔任劍州督統。
元軍進兵廣州,摧鋒軍部將黃俊戰死,元軍又攻破揚州,南宋右丞相李庭芝和指揮使薑才被捉,兩個人誓死不降,全部遇害。福州地區從此開戰,任憑文天祥開府招兵,張世傑傳書護駕,都不見成功,小皇帝和太後楊氏離岸登船,今日漂到這裏,明日漂到那裏,受盡驚風駭浪,支撐了兩年多,可憐那十幾歲的小皇帝,因受了驚嚇死在碙州!大家擁立其弟趙昺為皇帝,年僅八歲。陳宜中在逃亡途中死在海南,朝廷又任用陸秀夫為左丞相,與張世傑共同管理朝政。陸秀夫書生氣十足,在逃亡途中還在訓導小皇帝讀《大學章句》。
後來元兵追到,一群人逃到厓山。元將張弘範出兵到潮陽,先派部下襲擊,活捉了文天祥,再進兵厓山。張世傑又用起連戰船為壘的老辦法,守住峽口,並用泥土塗在戰船上,防備火攻。張弘範倒也沒辦法,隻好派人招降,張世傑不同意。張弘範就分兵堵截,截斷了宋軍打柴和取水的通道,宋軍因此被困。元兵又從四麵攻擊,宋軍隻好逃走,就連赤膽忠心的張世傑,也隻好砍斷鎖鏈突圍,帶著十六隻戰船逃去。陸秀夫先趕妻兒跳海,接著自己背起小皇帝一起跳海身亡。太後楊氏放聲大哭:“我忍死到現在,無非是為了趙氏孤兒,如今還有什麼指望?”哭罷也跳海死了。張世傑到海陵山下遇到颶風,焚香禱告上天:“我為趙氏也算是盡心竭力,一君滅亡,又立一君。如今又亡了,我還沒有死,還指望敵軍退去再立趙氏,以存社稷。如果天意要亡趙氏,就趕快把我的戰船吹翻吧!”話剛說完,大船竟然被吹翻,張世傑萬念俱灰,也跳海身亡。
宋朝從太祖至趙昺,共曆三百二十年,如果從南宋算起,共一百五十二年。文天祥身經國家滅亡,異常沉痛,曾經作詩一首,可算是大宋的悼詞,其詩曰: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忻趙人怨,
大風吹砂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幹戈紛紛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
厥角稽首二百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閑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拜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咫尺長安不可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戒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相噴薄。
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
遊兵日來複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
南人誌欲扶昆侖,北人氣欲河帶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雄誰雌頃刻分,流屍浮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岸,今朝隻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夜船船鼾睡聲。
北家去軍八千裏,推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淚兩垂,明明不敢向人啼,
六飛杳靄知何處,大水茫茫隔煙霧。
我期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