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四月。
益州牧劉焉病亡,其子劉璋被益州門閥士族擁立即位。
益州動蕩,劉表認為有機可乘。便將荊州大軍向南郡附近調動,此次以黃祖為督,張允、龐季、文聘、鄧濟等多支部隊分別駐紮長江兩岸,伺機而動。
其中劉俊被任命為宜都太守,率部駐紮猇亭。
與此同時,劉表派別駕劉闔策反了巴東郡,劉璋部將沈彌、婁發、‘錦江賊’甘寧等皆響應叛亂。
劉璋在龐義、劉饋的輔助下,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率精銳大軍抵達江州,擊潰叛亂的沈、婁等叛軍,沈彌戰死,婁發、甘寧順著長江而下,出了夔門逃亡荊州地界。
趙韙隨即率軍至夔門,駐守巴東魚複,使荊州不敢進犯。
此時劉俊尚不知江州叛軍被擊潰,正奉黃祖將令,向魚複進發。
行至半途,遇見婁發、甘寧等潰軍。
劉俊知再往前無所收益,便整編潰軍,返回南郡向黃祖稟報。
回城途中,甘寧知劉俊為荊州牧劉表從子,孝廉、中郎將,覺得跟著可大展拳腳,便跟隨劉俊左右。而劉俊對年輕的益州豪俠甘寧頗為欣賞,也不計較甘寧錦賊出身,為人嗜殺粗鄙,將甘寧安排在程達麾下為先登。
婁發則不願隨年輕小子,便追隨黃祖,成為其部將。
此後話不表。
劉俊率部返回宜都,劉表命其駐軍不動,以防備益州有所圖。
興平元年七月。
武陵郡發生動亂,武夷蠻族受益州鼓動,騷擾周邊地區,已有多個縣城被攻破。
劉表令南郡太守史璜統兵平叛,誰料史璜輕視蠻夷,輕敵冒進,中埋伏大敗,兵馬損失殆盡,本人也戰死於亂軍之中。
劉表為此大為惱火。
下令司馬蔡瑁接替成為南郡太守,督荊南諸軍事,組織部隊再平叛。
蔡瑁抵達江陵,不得不將防備巴東方向的守備兵力,包括宜都太守劉俊在內的部隊調往江陵組織。
劉俊向蔡瑁獻策:“將軍。我軍新敗,士氣低迷,而蠻夷氣盛必驕。我軍先可假意與之交戰,誘蠻夷出城追擊。等待城內空虛,可遣蒼梧、零陵等郡縣兵力偷襲。一戰可成。”
蔡瑁認為此計可行,便命人傳令蒼梧、零陵郡守派精銳往武陵郡進發。
此時年滿十八的劉磐為蒼梧方麵將領,以校尉身份率千餘人奉命趕來。
前後半個月的調度,荊州軍完成了所有部署,而蠻夷軍全然不知。
蔡瑁命劉俊、龐季為前部,引誘蠻夷大軍出戰。
蠻夷部見荊州前來征伐,率大軍出城掩殺。
劉俊等率部且戰且退,又因兵力少,防守的也是異常艱苦。而中郎將龐季也於戰亂中中箭矢陣亡。
待引誘蠻夷大軍一路追擊,蔡瑁率主力部隊到達一並防禦抵抗。
蠻夷頭目此時還處於優勢的欣喜中,忽然左右來報,城池被南邊來的軍隊偷襲得手。
蠻夷頭目大驚,緊急鳴金,下令全軍撤退,欲要奪回城池。
蔡瑁見蠻夷部隊在倉促撤退,知道蒼梧等地援軍得手,便下令全線反擊。
劉俊令程磊、甘寧率部為先登,反殺回去。
一時之間,荊州方麵士氣大振,個個以一當十,蠻夷軍大敗。
而此時,奪取城池的劉磐等多支援軍部隊,也埋伏於蠻夷軍返程途中。
蠻夷頭目沒有防備,被劉磐等援軍設伏殺得大敗,回頭時又撞見程磊率部殺到,蠻夷大軍徹底崩潰,蠻夷頭目也被劉磐陣前用堂兄劉俊贈與的寶劍,將其斬於馬下。
就此武陵郡叛亂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