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胭脂水粉,初現端倪(2 / 2)

其他的先不論,隻要趙光在弄死賀臨這件事上,和他是一條心的就行。

***

京城,皇宮。

司禮監裏,掌印太監馮安,正在審閱內閣呈上來的奏疏與票擬,外麵響起了一陣腳步聲。

來的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楊昌,他跪在馮安腳邊:“幹爹,浙江那邊的錦衣衛呈遞上來一份奏疏。”

馮安今年快六十了,比景曆帝還大點,兩鬢發白,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含著這些年在內廷經曆的風吹雨打,但他氣質並不淩厲,反而很慈祥。

聽到楊昌的話,他眸子微眯,閃出點點銳利的光:“浙江的錦衣衛?”

奏疏既然沒走通政使至內閣呈遞上來這樣的常規路線,而是由錦衣衛呈遞,其中怕是有什麼事。

他敏銳的品出其中不對的地方,伸出手:“拿來我看看。”

楊昌將那份奏疏舉過頭頂,遞到他麵前。

很快,馮安看完了裏麵的內容。

他沉吟一瞬,問:“皇上現在何處?”

“皇上在養心殿看書。”

“今日內閣呈遞的奏疏與票擬,皇上還未指示我等批紅,你將這些奏疏拿上,與我同去養心殿。”

“是。”

兩人離開司禮監,各自坐上轎子,很快到了養心殿外。

門外看守的太監通報,得了準許後,兩人才進去。

此時的景曆帝正坐在書桌前,捧著一本書在燭火下看的入神。

他相貌平平,但充滿威嚴,不知是天生,還是因為多年掌權生活造就。

下巴留著一指長的胡須,頭上戴著的是與秦淵一樣的翼善冠,不同的是,這頂帽子折角鑲金的同時,前麵還刻有二龍戲珠的金貼麵,栩栩如生。

走到書桌前,馮安兩人跪下行了禮。

景曆帝眼皮都沒抬,兀自點了點頭,將書翻了一頁:“今日的奏疏有多少?”

“一些無關緊要請安的,奴婢已經批了,餘下的不過二十來份,隻是其中一份,是由浙江錦衣衛呈遞上來的。”

景曆帝聞言看了過來,同時放下手裏的書,“錦衣衛?拿來朕看看。”

馮安與楊昌這才起身,楊昌將奏疏放下後便退了出去,而馮安則將賀臨的奏疏找了出來,遞到了景曆帝手中。

看完之後,景曆帝微微皺了下眉:“淳嶺知縣賀臨,是先前浙江按察使上奏疏,說通倭的那個吧?”

“回主子爺,正是此人。”

“後來案子怎麼判的?”

“案子交由杭州知府高瀚遠主審,五月二十那日便結了案,定了六月初八的斬刑。”

“六月初八?不就是今日?”

“是在今日,但這些奏疏裏,還有瑞王殿下呈上來的,也與那賀臨有關。”

說著,馮安找出了瑞王的奏疏。

景曆帝翻看完之後,問:“賀臨的奏疏是怎麼到錦衣衛手裏去的?”

“據浙江錦衣衛指揮使洪旭彙報,是天亮之後在家門口發現的,但經過錦衣衛探查,發現是瑞王的人放置的。”

聽到這裏,景曆帝眼裏底一片了然。

他的兒子他了解,既然秦淵要插手這事,那個賀臨,多半是不會在今日問斬了。

低頭看了一眼秦淵的奏疏,他往桌上一扔,“理由倒是找的冠冕堂皇。”

什麼婢女當街申冤,不就是想敲打六皇子黨,又不想被針對嗎?

“傳朕口諭,著瑞王重審淳嶺知縣賀臨通倭一案,命浙江三司配合瑞王查案。”

“是。”

————

作者的話:

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內閣對奏疏給出票擬(一張小紙條,上麵是對每個奏疏所說內容的批改建議)

隨後皇上審閱票擬,讓司禮監批紅,也就是用紅筆寫同意或者不同意(秉筆太監的工作)

再然後是掌印太監蓋上印,流程完畢。

司禮監秉筆太監有四個,掌印太監隻有一個,也是司禮監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