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開始搞研究(2 / 2)

其實鐵和鋼都是鐵碳合金,是以碳的含量多少來區別的。一般含碳量小於0.2%的叫熟鐵或純鐵,含量在0.2-1.7%的叫鋼,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鐵。

熟鐵軟,塑性好,容易變形,強度和硬度均較低,用途不廣;生鐵含碳很多,硬而脆,幾乎沒有塑性。

而鋼具有生鐵和熟鐵兩種優點,既容易塑造又夠硬,是製造上好兵器的不二選擇。

李不凡一忙活又是三天,三天後,終於把煉鐵的爐子和石英坩堝建好了,就等其硬化後開始生產了。

等煉鐵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李不凡並沒有閑著,又忙起了手榴彈的製造。

但這回,李不凡真的沒轍了,除了隻記得火藥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比例為一硫二硝三木炭外,其餘的真的不會。

不過李不凡相信,隻要把這個配比告訴齊飛等會製造炮仗的工匠,讓他們好好研究一番,多試驗幾次,應該不用多久,就可以製造出威力巨大的手榴彈來。

如果實在不行,就拿數量來湊,總會有辦法的。

為了便於手榴彈試驗,李不凡還在前院中用沙袋建了個厚三尺,高半丈的沙井。

於是,大都統府每天都會傳出“砰!砰!砰!”的巨大響聲,附近的居民不堪其擾,又不敢上前理論,隻好默默地選擇搬離,而李不凡也因此被戲稱為“愛玩炮仗的小屁孩大都統”。

李不凡對此並不在意,畢竟是自己擾民在先,愛咋說就咋說唄,如果是在前世,肯定會被查水表的。

等李不凡把有關手榴彈的製造方法跟齊飛等交代清楚後,便又讓木匠加緊了床弩和連弩的研發。

李不凡前世因一時好奇,曾專門找相關資料研究過諸葛連弩和三弓床弩,這應該是中國古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連弩和床弩了。

李不凡雖設計不出像諸葛連弩那樣的弓弩,但設計出單兵作戰用的連弩還是可以的,隻需在原有弓箭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加上箭匣、拉杆、扳機就行,李不凡還參照了前世“五六式”步槍托把的設計,更好地提高了連弩的手感和精準度。

在李不凡的前世曆史上,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箭矢以堅硬的木頭為箭杆,以鐵片為翎。

主要由絞軸、牽引繩、牽引鉤、後弓、滑輪、主弓、前弓、扳機等七個主要部分組成,值得一提的是,主弓和前弓是正麵擺放的,而後弓卻是反向擺放的。

在架子上安裝“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

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射,蔚為壯觀。箭支猶如標槍,近距離發射可以直接釘入到城牆裏麵,齊射的時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釘入城牆,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緣而上。

據《宋史·魏丕傳》記載:“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這是古代射遠武器所達到的射程最高紀錄之一。

李不凡也沒製造過,也隻能把相關製造知識告訴木馬流等木匠,讓他們按照這個樣式來搞研發。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隻是他們的思路沒有被打開而已,我隻能做這思想的燈塔,給他們指一條明路,至於能不能成,就看天意了。”李不凡在心裏嘀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