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一統北方(1 / 3)

片刻後,趙王緩過神來,有氣無力:

“那公孫先生,以你之見,我軍當下應該如何”

公孫勝麵無表情:

“王爺,現在最好就是集合全部兵力,與申顯道做最後的決戰,勝了,我軍可以順勢逃往益州,敗了,則....”

接下來的話公孫勝沒有說,趙王也明白了。

“怎麼會這樣”

趙王雙眼無神。

公孫勝見趙王已經沒了鬥誌,如此應戰,定會大敗,當即開口:

“王爺,現在還沒到山窮水盡的時候”

趙王眼中閃過一絲希望,急忙起身:

“公孫先生,你有何計”

公孫勝立即開口:

“王爺既然與建龍皇帝結盟,那就請王爺上表建龍皇帝,就說,王爺願意承認他的帝位,願意稱臣,懇請建龍皇帝給一座城池用於駐兵”

“同時,王爺在給韓安寫一封信,願意讓出涼州南下,韓安肯定願意看到這種場景,他想讓王爺與建龍皇帝互掐”

趙王聞言,沉默片刻,現在的他內心已經接受了公孫勝的計策:

“公孫先生,你去安排吧”

公孫勝領命離去,他現在內心十分苦澀,他知道,他曾經有機會與海艮一同投奔韓安,但是在他當時看來,韓安雖有才能,但區區一個賤民,其見識、能力有限,他也不會投奔一個比他管製還低的人,他內心還是有些驕傲的。

如今看來,大錯特錯啊,如今若再想投奔韓安,恐怕不會被韓安接受,隻能跟著趙王了。

...

數日後,申顯道與益州的建龍皇帝同時收到一封信件。

申顯道這邊拿著公孫勝送來的信件,細細查看,看完後,摩挲著竹簡,默默思考。

俗話說,上兵伐謀,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拿下涼州,自然是最好的結果,決戰,強拚也不是申顯道以及韓安想看到的,畢竟需要南下。

但申顯道擔心的是,公孫勝會乘機偷襲,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雍州的主要兵力都在這,一旦被公孫勝偷襲成功,那麼雍州危,韓安那邊隻能撤回並州,到時,趙王據雍州而守,韓安此次損兵折將不說,還大大延遲了一統天下的時間。

就在申顯道思索之際,門外走來一個士兵:

“稟將軍,安幽衛傳來消息”

申顯道急忙接過竹簡,他知道趙王那邊有安幽衛的人,竹簡上說的是:

公孫勝寫了兩封信,一封給申顯道送來,一封送到益州,不過安幽衛不方便下手,所以未曾截獲送往益州的信。

申顯道拿著這兩封竹簡,陷入沉思。

若是趙王向益州求援,益州兵馬到來,申顯道這邊將承受巨大壓力,不過申顯道賭益州不會來,而且公孫勝應該也清楚益州不會出兵,先不說,益州這邊有沒有充足的兵力,就算有,能不能打敗韓安還兩說,就算擊退韓安,占領雍州,那到時趙王肯定不會讓益州兵馬屯駐在雍、涼二州,那時,一旦與益州交惡,那趙王最後的退路也就沒了,變數太大。

而且,申顯道覺得,公孫勝給益州的信件,應該是上交兵權,上表稱臣,公孫勝不是傻子,能看出韓安平定北方的決心,知道北方不可守,他有三條路可以走,其一是投降韓安,申顯道也知道韓安招募過公孫勝,未曾成功,公孫勝不會投奔韓安。

其二便是向西撤北,開發涼州以西的不毛之地,但很快,這個推論,也被申顯道排除了,那種不毛之地不足以供養幾十萬大軍。

其三,便是投奔益州,一來,趙王與益州建龍皇帝是皇室同宗,昔日又是天下最大諸侯,投奔他不丟人,其二便是二者一直處於同盟狀態。

申顯道拿著兩封竹簡沉思了將近一個時辰,他還是決定讓路給公孫勝,說幹就幹,他不曾告訴韓安這事,戰場瞬息萬變,告知韓安,來回又要半月時間,到那時,恐怕公孫勝也會擔心申顯道這邊有埋伏。

申顯道立即寫信,將一封同意讓路的竹簡交給士兵,讓其帶給公孫勝,又寫好一封竹簡,讓安幽衛送給韓安,告知自己所做的決定。

...

與此同時,益州成都,建龍皇帝看到北方傳來的竹簡,當下召集群臣,紛紛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