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序幕 空城計(五)(2 / 3)

“……我的確是那種所謂‘大學時期瘋玩毀掉了自己前途’的人,可是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體會過快樂,大學之前我的人生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我不那樣瘋玩,去彌補我之前沒有獲得過的快樂,人生豈不是太吃虧了?”

“嗯,雖然我不喜歡在這種時候說心靈雞湯;但有些話還是挺有說服力的,比如說‘你不能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拘泥於學生時代,這樣的話便會影響到之後你對於幸福本身的定義’之類。”

“說句實話,今天把你喊出來玩……其實就是想討論一下我們兩個之後到底該怎麼生活的,我現在和父母斷了聯係,你也一樣;我沒有工作,你也沒有工作,我們恐怕是這個時代下最可憐的兩個倒黴蛋了吧。”

“但盡人事,各憑天命吧……”

方欣楠最害怕這種局麵了,她對於安慰人的能力也隻是停留在“相互比慘”的程度上,這其中的一部分甚至還得加上一些自己添油加醋的故事;可麵對張雨綺的時候,自己就是無法對她使用這種低級的安慰手段,更糟糕的是,她也想不出其他的說辭了;沉默便是此時最好的選擇。

“我感覺自己已經堅持不住了,又不知道該如何努力……我畢業一年半多了連個穩定的工作都沒有,我隻是想要一個穩定一個月四五千的工作,有個三十平米的家罷了;我以前的夢想可不是這麼卑微的,到底發生了什麼會變成這樣。”

張雨綺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在自己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她根本就問錯人了,要知道方欣楠和她的社會經驗也相差無幾,頂多能告訴她一些偶爾思考出來的、沒有得到證實過的結論,無法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參考意見。不過方欣楠確實想過這些方麵的問題,就是張雨綺所謂的學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過就是衡量一個人的“勞動力價值高低”的標簽而已,有了這個標簽,人才有了“我對你有較高勞動價值”的體現,以及綜合這個人的其他“價值”體現,如此一般便能讓社會產生對其雇傭勞動的需求。

張雨綺並沒有這樣的“價值”,自己也沒有,因而陷入到迷茫的困境之中。

市場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中心的社會支配秩序,是積累式為主的競爭,並且因為金錢的不斷積累,分利潤的資本量越來越多,利潤率就會不斷下降,同時各種社會福利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可維持。這個在現實經濟生活的具體生動體現,即是市場上不會有長期暴利行業存在,短期內必然有,但是很快就會有大量其他資本介入其中,分割利潤,使得該行業的相對較高利潤率逐步趨於平均利潤率,必然導致參與的部分資本難以維持行業盈利,縮水破產。

而現有商業化教育體係,毫無計劃性可言,哪裏有高額利潤,市場的觸手就伸到哪裏,資方對於勞方“勞動力”的需求就指向哪裏,人才的培養發展就指向哪裏,而一旦這個領域的人才需求飽和,那麼大量這個湧向這個領域的人才就會麵臨找不到工作或者失業的危險。

如何讓一個畢業生在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教育生涯後麵對自己作為“商品”、在人才市場上麵臨的“滯銷”的問題,是“轉變就業觀念”還是“放下身段從基礎層做起”?人才的高低貴賤價值的定義就是來自市場賦予的,哪裏利潤高,其就湧向哪裏,對人才的勞動技能要求就在哪裏,勞動技能要求越高的領域,對人才的要求就越高,那這在整個商業化教育體係中,誰占有的資本越多,誰就越有可能在對勞動技能要求越高的領域占據教育和發展上的優勢地位。

隻有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毫無計劃性的給人才打上標簽和分三六九等的學曆教育,看似“多樣性”,實際上非常低效,根本就無法滿足一般人靈活選擇就業的需求,也不符合人才培養應當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科學性,隻是對人才一股腦把理論知識教進去,而不去考慮實際操作性。在市場經濟工作實踐中,市場為了追求高額利潤,會不斷壓榨勞方時間為自己從事勞動,擠占大量勞方再學習再培訓時間,而這種學習培訓,也不一定是勞方自己意願的,而一旦產能過剩、減員裁員,勞方失業便會難以通過再培訓轉業,難以維持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