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宣的到來,是楊淩沒想到的,為了擔心梅文宣的阻攔,在離開洛都之時,調梅文宣去涼州。
“陛下,是臣暗中傳信給梅大人的,請陛下恕罪!”韓征率先請罪道。
“陛下,韓大人也是為了青州才出此下策的。”盧北望說道。
“陛下,你瞞得老臣好苦啊,老臣不是愚昧之輩,新學、新政,這是朝廷國政,老臣豈會阻攔。”梅文宣顯然是帶著脾氣來的。
楊淩扶額,當時確實擔心梅文宣會阻礙他對青州書院下手。
“既然梅大人來了,青州書院的事也該解了。”
如今讀書人對已成儒仙的梅文宣敬重之意,要在文聖公之上。
梅文宣以儒仙之姿出現在雙方對峙的現場,瞬間引得士子們驚呼。
不得不說,梅文宣的出現,讓士子們瞬間平息了怒意。
這讓文聖公與韓征都暗中鬆了一口氣,對峙的局麵也有所緩解。
梅文宣親自坐鎮青州書院,新學推進有了進展,一眾夫子們也不敢造次。
與儒仙為敵,他們沒有那個膽子,文聖傳承就在人家手上。
梅文宣起先在朝廷也對新學新政頗有微詞,直到各地的奏報傳回來,此次又去了涼州,看到了韓天俞對涼州新學的推進,涼州如今煥然一新。
這也讓他對新學充滿了信心,成了新學的擁躉,更何況,陛下與朝廷並沒有對儒學取締。
朝廷鼓勵新學,儒家經典也並未舍棄,禮儀這東西是儒家最看重的東西,對朝廷統治來說也是有所加成的。
在處理完青州書院的事後,有梅文宣與韓征坐鎮,也出不了大亂子。
崔岩隨楊淩回洛都,這也讓青州書院的一眾士子們重新看到了希望,暗地裏開始打探起新學來。
從離開洛都到青州事了,楊淩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眼看著要入夏了,這次楊淩回京選擇了走水路。
運河通南北,這是而後從青州入黃江,可直達洛都,運河可將江南江北等地的糧食運到北方,也是為了當初對百濟作戰用的。
為建立運河,先皇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套用一句話,罪在當代功在千秋,死在運河中的人不下數十萬。
在這個機械匱乏的年代,要開通一條運河,難度可想而知,一直到先皇駕崩,運河都沒能完全修完。
從青州到冀州燕州的河段尚未完全通流,先皇駕崩後,運河建造也停了下來。
楊淩稱帝後,國力尚在恢複之中,齊文淵成了交通部侍郎,一直也在測繪運河的事,報給朝廷的運河銀兩還需要上千萬兩。
短時間內也隻好擱淺了下來,隻能疏通原有的河道,齊文淵就差天天住在河堤上。
得到楊淩乘船北上回洛都的消息後,齊文淵整日不敢睡覺,天天帶人在黃江及運河上巡視,生怕有任何閃失。
齊文淵最擔心的還是水匪,這些人來無影去無蹤,在運河上為非作歹,朝廷水師也來剿過,但都是無功而返。
商行們也隻好每次都留下買路財,但這些水匪後來也學乖了,朝廷的官船一律不搶,隻搶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