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的“紅薯產業”在當地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在村鎮的協助下,高強成立了“紅薯產業專業合作社”。不僅擴大了用地規模,還在村裏的帶領下,協助自種紅薯的農村家庭,達成合作製度。
由村民負責種植,管理,高強統一收購外銷。
鎮政府為了促進這一產業的發展,給予了農業貸的低利率貸款政策。且有政府兜底,確保銷售。對相應的產業補貼都進行了相應的提高。
因此,第二年,該地區除了麥子的種植外,其他農作物也都大批量改成了紅薯。
三姑的麥子賣了後,本來計劃是種植玉米的,可之前表哥高強,也和自己說過,種植紅薯,利潤絕對比玉米大得多。
雖然看著村裏很多家都開始種植紅薯了,可自己一直沒有這方麵的經驗,也擔心種不好。還是在高強的協助下,給了秧苗,給了指導,三姑最後才把這麥後紅薯種植下去。
土地改革的時候,三姑的父親因為成分不好,和那些家裏人口都有四,五個小孩的人家對比,不算多,因此分的土地也就不多。但好在現在基本都歸了三姑所有,也有八畝左右。如果全部種植了紅薯,那麼收成還是可觀的。
三姑種完地後,還是一如既往的去街上擺攤。可這幾年三姑明顯感覺生意越來越差,街上行人穿的衣服,打扮漸漸的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自己這十幾,二十幾的衣服,無論款式還是質量上似乎都跟不上時代了。
最初擺攤的時候,孩子的衣服還是有許多受眾的,而現在街上開起了兩家“浙江服裝城”。碩大的門麵,光亮的落地大玻璃,一排排時尚,板正的江浙款時髦衣服,分著男區,女區,兒童區,成人區,琳琅滿目的擺放著。
鎂光燈照射下,顯得熠熠生輝。價格還不比自己的貴太多。
三姑看著,看著還給自己買了一件。周六日的時候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裏麵購買衣服,而自己的攤位猶如農村老去的長者,經曆了歲月的蹉跎後,最終是一個人孤零零的呆坐在村口,無人問津。
生意持續的走低,也在慢慢影響著三姑的心情,三姑變得悶悶不樂,臉上寫滿了憂愁。
隔壁攤位的李強,因為做的生意是調味品和回收一些老物件,加上本來就有積蓄傍身,所以也顯得比較輕鬆。主要他的調料品,都是散稱,因此在利潤上還是可觀的,加上需求大。因此生意還算過的去。
作為三姑的朋友,這位大幾歲的哥哥,也常常開導著三姑。甚至讓三姑,看看換其他行業。
三姑多是以沒有文化,也不知道換啥為由,便作罷了。
時間就這樣在平靜的歲月裏悄悄流逝,今年的收割季節也來了。
三姑早早的忙活起來了,跟在高強的收割機後麵,一箱一箱的裝著自己的收獲成果。因為村裏人大多都自己種植了紅薯,因此請人幫忙,就得招呼別村的人了。但多請一個人就要多一份開支。
也好在收割趕在了周日,晶晶和丹丹也都可以幫著幹活。
晶晶性子慢,做起事情也相對慢點,而丹丹則是一點都閑不住,一會渴了,一會累了。三姑倒也見怪不怪了。
隻是彎著腰,在地裏一串一串的裝著紅薯。把裝好的箱子讓兩個孩子打包。
10月的陽光照在身上,還是會有深深的灼熱感,汗水早已濕透了衣服,除了中午在地裏吃饅頭就菜,喝水那會兒閑了一下,其他時間幾乎沒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