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誕生在印度以後,傳播到周邊鄰國,比如中國、泰國、緬甸等地。在它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劃分。
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廣大的內陸中原地區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崇尚普度眾生,主張除了解決自己的煩惱以外還要拯救一切眾生;
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信奉的則是小乘佛教,重視個人修行,人生來就是為了追求個人的自我解放。
這個劃分沒有太大的意義,對佛法修為及道行高深沒有孰高孰低的標準,需要了解的是他們之間的教義。
小乘佛教認為釋迦摩尼是唯一的教主,但是大乘佛教認為,世間同時有很多個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的概念就是大乘佛教的教義衍生出來的。現在佛是釋迦摩尼,未來佛是彌勒佛,過去佛是誰呢?
有些了解的人可能會說是燃燈古佛,但其實過去佛不止他一位,而是七位,指的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悟得正覺的七位佛尊,統稱為過去七佛。
另外六尊佛祖分別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根據佛經記載,毗婆屍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位,其出世時間距今有91劫(佛經裏的一劫為13億4千萬年),從時間上看,我們沒聽過似乎也正常,因為那是1000多億年前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曾這樣記載: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屍。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到後代,禪宗在每天早晨禮佛時,也有持誦七佛名號的習慣。
毗婆屍佛宗,主修的是宗門正統經典,《毗婆屍佛經》,宗門不大但內部也劃分若幹個流派,如勝觀流派,淨觀流派,勝見流派,種種見流派等。
本來是修心戒神的正統佛教宗門,但問題出在淨觀流派上,要從他們觀想屍體修煉觀身不淨法門說起。
觀察身體是佛陀專門列出來的四個重點觀察對象之一,並放在首位,成為四念處。
因為身體對生命的重要性,佛教認為身體存在許多虛妄的概念,吸引了人類太多的注意力,帶給人們很多痛苦,而且因為虛妄意識的產生,身體變得不再純淨。
所以為了破除虛妄,純淨意識,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身體、理解身體、勘破身體,然後就產生了觀身不淨法門。
有人說身上確實很髒,不淨:大便、尿液、膿瘡、汗垢、頭油、眼屎……但這隻是對淨最初級的了解。
佛宗的意思是認清身體沾染了什麼,讓人們對身體產生如實的看待。
不管是生死、高矮胖瘦、美醜、疾病等,把我們的主觀意識附加在身體上的概念統統解除,恢複身體本來的麵目,從依據身體而建立的煩惱障礙中走出來,從身體上超脫。
觀身不淨,一切無染,生死解脫,是為佛說。
而且在部分佛教寺院裏,至今還有一種修行方法,遇到家裏有年輕人去世,屍體就要捐贈給寺院,然後安放在適當的位置。
有一些和尚會去修煉觀身不淨法門,每天麵對屍體,看著他腐爛,體悟肉體生命的無常。
對於佛、道等修行中人及門派來說,死亡和屍體,並不意味著不詳,麵對屍體之醜惡形象,做九種觀想,是觀身不淨法的一種形式,行之可斷除對身體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