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再世為人以來,我心中無日不在思量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荀彧、賈詡等絕世之才,彼若放之任何一朝代均是百年難遇的無敵國士,可惜同生在三國之時,各為其主,互相竭力逞奇謀,捉對廝殺,雖然交相輝映,棋逢對手,但是對我大漢民族而言卻是一大悲劇,若以後世大局而言,正是三國亂世耗盡了大漢民族的元氣,其後數百年,甚至有晉一代,可堪比較不過謝安等區區數人!直至隋唐才重新恢複幾絲元氣。向使此人為我所用,何愁大事不成。
“先生何以識得鄙人?”原來那人果真是郭嘉,隻是郭嘉向來“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我不禁語塞,突然想起一事,“昔年先生辟司徒府,某聞之久矣。”郭嘉想不到自己在臨淄還有人能夠認識自己,“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慚愧,某即先生所論及北海孔融是也。”,郭嘉聞知勃然色變,以白身當麵諷刺朝廷大吏,已是有罪,倘若我心懷怨恨,尋機報複,恐怕性命難保。
“彧等不知孔府君在此,胡言亂語,其罪不輕。願孔府君莫怪。”年長文士說道。原來當麵居然還有一名大賢在坐,我不禁有一種如在雲端的感覺,在原來時空中曹操謀臣的黃金組合就在我眼前,“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直如在夢中一般。
“這位先生是莫非是潁川荀文若,融素聞先生大才,恨不能相見久矣。區區小事,何足掛齒,若融有失,尚望二位高士當麵指教。”這幾句話卻是我的心腹之言,如果是原來時空中的孔融,身為士林名士,聖門之後,斷難如此謙遜,但是我對倆位高人仰慕以久,語氣中透著無比的真誠。
“鄙人不敢!”郭嘉和荀彧都起身躬身道,雖然說二位在曆史中大名鼎鼎,然而此時卻位卑聲弱,饒是以郭嘉之年輕氣盛,亦不敢再放肆。其時天下亂世已成,四方豪傑無不四處奔走,尋找製霸之主,即所謂的“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郭嘉和荀彧素來相識,本來二人都在冀州分別遊曆,旬前聽說北海之事,俱想到北海一遊,不料到了臨淄恰好遇趙慶圍城,被困城中,二人竟然巧遇,說起別來故事,才知道倆人目的相同,遂結伴而居,待臨淄圍解,同往北海。
不料圍城不久,我即率軍星夜趕到臨淄,與趙慶一場交鋒,中間破綻頗多,數萬大軍交戰,中間居然無甚傷亡,待到聽說我北海軍居然半數白手而來,邴原詐取之計便被二人看破,郭嘉年少氣盛,在酒肆之中便宣之於口,正巧被我聽到,方才有今日偶遇。
“無妨。”我也不說破其中訣竅,邀請二人同坐一席,重新叫過酒菜,然後將邴原的計策來龍去脈細細道來,“融非為己也,實為北海30萬士民不得已而行之,如今北海仍然為賊勢所困,旦日或有匪寇,融薄才寡德,無能救百姓於水火,望倆位先生教我。”
聽罷我所說前事,倆人本來見識過人,如今知道北海此事所處背景,如何不知此計的無奈,而我的推心置腹謙遜下士更是博得二人好感。
“如此說來,卻是我等誤會府君了。”
我見話語投機,便邀請二人入驛館,再論天下大勢,多有所見略同之處,饒是我多千年見識,並知當前天下之曆史走向,談論之中亦不過勉強跟上倆位絕世之才的思路,千古垂名的人物果然不同凡響!
我不禁大為歎服。郭、荀二人亦大為驚異,彼等對天下大勢都曾經潛心研究,平時與人交談,能夠理解的人已是罕見,而和者更是寥寥無幾,誰知道我這本來以文章和仁義聞名的士林名士,卻也深通韜略,論眼光之長遠獨到,更是常有驚人卓見。
而我的折節下交,為求大事而不惜身,當機立斷的果決和負匡護天下大誌,且氣度恢弘、胸懷若穀,正是二人眼中可成大事之人。故此在我再三邀約之下,終於答應加入我北海。我興奮之情難以言表,頻頻舉杯勸酒,以漢時水酒度數之低,亦喝得酩酊大醉。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