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的壞榜樣
以國家強製力限製公民遷徙、農民進城,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傳統,其實並不是中國內生的,而是從蘇聯老大哥那裏學回來的。回到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在經曆了長期的內外戰亂後,百廢待舉要搞經濟建設、要奔工業化。可是,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爭裏打出來的新生革命政權,對工業、技術、城市和建設又所知甚少。在曆史的逼迫之下,新中國“一邊倒”學蘇聯經驗,有樣學樣,很順理成章。
具體到有關遷徙的製度安排,蘇聯搞的是哪一套?我看到的史料說,斯大林治下的蘇聯於1932年12月31日頒布法令,全麵實行十月革命後從沒實行過的人口登記與遷徙管理:隻有持有居民證的人才能流動、遷徙和變更居住地點。該法規定,居民證的發放範圍限於城市,最初僅限於莫斯科、列寧格勒等25個重點城市,後來才擴大到所有市鎮,但不包括農村和農民。按此法令,蘇聯公民須在進入任何地區後的24小時內,到當地政府申請暫時居住許可證;如不被批準,則在3日內必須離開。這樣,根本就沒有居民證的廣大蘇聯農民,隻好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直到1975年,蘇聯農民獲得持有國內居民證的權利。
這段公案裏所謂的“居民證”,與今天你我人人都有的身份證,是不是一回事呢?根本就不是。我是從中央黨校黨史教授王海光論文的注釋裏,看到“propiska”這個詞,再根據注釋的提示,到維基百科查了這個詞條,才大致明白此“居民證”的真實含義,乃“居留許可簽證”也。順便記一筆,維基百科的很多詞條都有中譯,但偏偏很值得中文讀者留意的這一條,卻是沒有的。
這“propiska”(普羅皮斯卡)是俄文(пропи.ска)的音譯。維基百科的解釋是這樣的:“在1917年以前的沙俄帝國時代和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蘇聯,(它)既是定居許可,也是移民記錄的手段。”至於具體形式,除了在地方戶籍登記係統裏有文檔記錄,它還是在個人國內通行證上加蓋的一個官方簽章。
老實說,讀到這裏,我對這個“普羅皮斯卡”究竟是個甚,還是沒有清楚的概念。好在維基百科附有照片,順藤摸瓜,我又從網上看到若幹,才大致明白它相當於護照和簽證:護照證明身份,但人們光持有護照還出不了國;要出國,還需要簽證,即注明同意你進去、居留時間的對方國家的官方許可。“普羅皮斯卡”就是加蓋在國內護照上的簽證,表明持有人可以合法流動、入住、居留。不同之處,這不是為出國,而是在國內就要有的。更不同的地方,是1933年1月1日之後,蘇聯居民中隻有城裏人才有權得到這個寶貝,鄉下人沒有,所以不能合法流動、入住、居留。
老天爺,斯大林是怎麼搞出這麼一套辦法來的?仔細讀,原來那也不是斯大林的原創。上文不是說了嗎:在1917年前的沙俄帝國時代,“普羅皮斯卡”就已經存在。再查,整個沙俄帝國時代,自由遷徙從來就不是農奴的權利。甚至在1861年亞曆山大宣布廢除了俄國農奴製之後,農民雖然得到一般意義上的人身自由和有限度的財產權利,但遷徙權還是付之闕如,因為他們並不準自由離開村社。“普羅皮斯卡”還是一以貫之,唯有城裏人才有國內護照,也唯有加蓋了國內居留簽證的,才可以合法流動。難怪我們當中學生讀到的俄國文學作品,從十二月黨人到列寧的流放生活都有那麼一股子的“貴族氣”。沒錯,不夠貴的進不了城;不是城裏的人,談不到流放!
斯大林怎麼好意思,把革命對象沙俄帝國禁止農民流動進城的製度,公然統統給恢複了?說起來,也是一連串實際情況使然吧。當代學者講到這一段,總要提到1927~1928年間蘇聯的“糧食收購危機”。那不難懂,因為落後國搞社會主義,要加快國家工業化,總會麵臨工業化原始積累與農業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列寧在世時堅持的新經濟政策,無非就是要較多利用包括富農在內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推進工業。但列寧去世後,新經濟政策就停了,斯大林試圖壓農民拿出更多的“貢賦”,以此加速蘇聯的重工業化。問題是,哪裏的農民也不是那麼好壓的,加上天氣因素,糧食危機自天而降。
斯大林的反應是幹脆全盤集體化,從限製富農轉向消滅富農。這就迎來1929年所謂“大轉變的一年”—用急風暴雨般的階級鬥爭改造農民,在“消滅富農”的綱領下組織幾萬幹部下鄉,突擊組建“集體農莊”。到1931年底,約2000萬戶農民加入20萬個集體農莊。土地被宣布全盤國有化,僅允許集體農莊使用;後來政府又部署了國有的拖拉機站,實行國家以機械化服務交換農莊產品的體製,並對瞞產、拒交行為實施強製打擊(參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蘇聯模式研究組左鳳榮、薑長斌的文章)。
這樣國家拿糧食是不是就容易了?沒有。生產力—富農總也是農,也是生產力吧—遭到嚴重破壞,蘇聯的糧食產量多少年以後還達不到1914年戰前沙皇時代的水準,繃得再緊,也是無米之炊。把農民逼急了,湧向富裕地區和城市的事情就發生了。情況危急之下,限製農民流動的“普羅皮斯卡”,就算是沙皇的老招數,搬出來用用對斯大林來說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