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巷(1 / 3)

秦天陪馬南十走在古老的長洲路上,長洲路是東西向的,在長洲路的主幹上,向南向北枝蔓出許多小街小巷。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

上等青磚或者光滑鵝卵石砌一條小巷,巷子像古裝戲裏的長長細細的水袖,小巷也不一定是筆直的,有時候有點彎,這彎,就彎得很有韻味,叫你一眼望不到邊,感覺很深,很深。

小巷深處是一片靜謐的世界,如果長長的小路是它的依托,那麼永遠默默守立在兩邊的青磚,黛瓦,粉牆,褐簷,便是它忠誠的衛士了。老爹坐在門前喝茶,老太太在揀菜,嬰兒在搖籃裏呀呀學語,評彈的聲音輕輕彌漫在小巷裏,偶爾有摩托穿越、摩托過後,叉有賣菜的過來,他們經過之後,小巷更安靜了,四周沒有喧嘩,沒有吵鬧,有遠處運河上若隱若現的汽笛聲,真有些世外桃源的意思。

——摘自《蘇州風情》

一個老人坐在門前喝茶,另一個人也過來坐坐,講講張,他說。

講講張,老人說。

馬南十心裏便湧起了濃濃的鄉情,講張,他在心裏念叨著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詞。

隨便走進蘇州的一個小書場裏,可能說書先生正在說“講張”。“講張”不是獨立的一個書目,說沈萬三的故事,就要說到“講張”了。

從前的人講起來,貧困的地方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那麼像蘇州這樣富足的地方呢,人人都做順民,個個都想安逸,過太平日子,好死不如賴活,何況活得也不賴,悠悠萬事,性命唯大?

誰做皇帝都一樣?

也不見得。

說書先生是會吊人胃口的,是會先聲奪人的:

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對蘇州人可不怎麼的,可以說是很不好呀,為什麼呢?朱元璋天生不喜歡蘇州人?天生要仇恨蘇州人?那倒也不見得。天下萬事萬物,總是有來由的,誰叫你蘇州人幫助張士誠和我作對?老實告訴你們,你們當初這麼為張士誠賣力,今天呢,我打敗了姓張的,我做了皇帝,我對你蘇州人,就老實不客氣了。

原來如此,頭一回聽沈萬三故事的聽客心裏這麼想。

本來如此,聽過沈萬三故事又重新再聽的聽客心裏這麼想。

那麼蘇州人又為什麼要幫助張士誠呢?

我們且不說張士誠這個人到底怎麼樣,我們也不說他在元末時在蘇州稱王稱得如何,我們隻說張士誠對蘇州人怎麼樣。張士誠這個人不管怎麼不管怎麼評價他,他到底對蘇州人是好的,無論他是天生的對蘇州人有感情,喜歡,或者是為了鞏固他的江山,為了坐牢他的姑蘇王的位子,總之說來,張士誠對蘇州人蠻好的。何以見得?老百姓的傳說故事中就有許多,有講張士誠關心老百姓的,有講張士誠講義氣的,張士誠還特別看得起蘇州的文人。文人麼,其實是沒有什麼用的,並不厲害,隻要有人看得起自己,就很高興了,就心甘情願地說他好,就寫文章說他好,便留下許多文字,說張士誠以及他的重臣們,雖然喜歡喝酒喜歡殺人,但是對蘇州的文人以禮相待。他請蘇州文人做他的官,給他們造豪華的住宅,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重視他們的作品,與文人酒來詩去,真正打成一片了。

既然你一個稱了王的人,對我們這麼好,我們蘇州人,當然也不是沒有良心的,你幫助我們,我們也要幫助你,希望你能一直在蘇州做王,蘇州人的日子就好過了。所以蘇州人幫助張士誠真是盡心盡力,甚至也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總之一直到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張士誠已經見了,蘇州老百姓嘴裏還在不停地講張士誠好。朱元璋當然來氣,要發火了,叫官兵看到講張士誠好的人就捉起來殺頭,弄得蘇州人個個提心吊膽,一看到官兵來了,就閉嘴。官兵說,你們在講“張”嗎?蘇州人說,我們不講“張”,待官兵一走,大家又開始講“張”。以至到了後采,“講張”便成了蘇州方言中的一個詞彙,蘇州人一開口說話,就稱講張,可見張士誠,是多麼的深入蘇州人的心呢。

這就是“講張”的來由了。馬南十從北京回到故鄉蘇州,他下了飛機,又走下汽車,踏在長洲路老街的石子街麵上,小巷兩邊的人家,傳遞出濃濃的煙火氣息,馬南十心裏就湧起股曖暖的感覺,回家了,他想,真好啊。

一個老人和另一個人坐在門前的矮凳上,太陽暖暖的照著。昨天電視裏,有一個人搶銀行,老人說。

拿了一把玩具槍,另一個人說。

一個年紀蠻輕的人,老人說,好像是研究生。

搶四十萬,另一個人說,我在電視上看見的,四捆,一捆是十萬。

馬南十停了下來,他看看他們,老人和另一個人也看看馬南十,他們對他笑笑。

放在一個包裏,老人說,是四捆。

後來他走到門口,卻不會開門,另一個人說。

從前我的阿爹也是這樣的,孵太陽,講張,馬南十說,他是鄉音未改鬢毛衰,至今仍然一口濃重的蘇州口音。

蘇州人是這樣的,秦天說。

其實,馬南十說,很早以前的蘇州人,是很粗蠻的被文明的北人稱為南蠻的,恐怕也是蘇州人的份。

司馬遷曾描述過: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且長期保留斷發紋身習慣,一直到三國時期,仍被稱之為“蠻人”。

社會漸漸地發展了,蘇州的經濟條件由於種種原因好了起來,特別到了唐中葉以後,本來發展很快的北方社會由於長期戰亂連年兵火,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和阻礙。這時候的南方,相對穩定,已經知道拚命發展經濟是大大有好處的。你打仗嗎,好吧,那我就安安心心地搞我的經濟建設了。很快,南方的發展就趕上和超過了北方。在南方廣大的土地上,有一塊地方,尤其引人注目,這就是蘇州。

“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弟子守封疆”,這是唐代的蘇州。白居易說,“曾賞錢塘嫌茂苑,今來未敢苦誇張”。過去曾經覺得杭州此蘇州好,今天才感覺到不能這麼說了,蘇州是那麼的繁華,那麼的雄壯有力,人口是那麼的多,所謂的“人稠過揚州”,到處又是那麼的熱鬧,“處處接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真是“坊鬧半長安”呀。蘇州的風景是那麼的秀麗,而蘇州人的貢獻又是那麼的大,“版圖十萬戶,兵籍五千人”,真是很了不起。這小小的蘇州,居然有十萬人家在繳稅,有五千戰士在守邊疆,相比之下,杭州哪裏還敢誇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