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境由心造——從好心境開始的交際
談到社交,談到人際關係,我們每每感到困擾的是“人心難測”,人們研究交際環境中的硬件和軟件,目的正是為了“測人心”。從而優化交際環境,使自己能夠左右逢源,事事如意。
交際環境中的硬件如時間、地點、交際對象等等是我們交際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但就人際交往的整個過程和口語運用的全過程來看,軟件則往往起更大的作用。這裏的軟件,我暫借一詞稱為“心境”,它是指人際交往過程中所有內在的、隱形的因素,如一個人的性格、文化層次、個人修養、待人處世的態度、自己的人生追求等,它往往外化成一種情緒。
分析心境在交際中的作用之前,我們先看兩個例子:
例一,美國有線電視網曾經舉行過一場辯論,辯題是“男人和女人,哪個更累”,其中一位聽眾的發言贏得了許多人的讚同。大意是:累和不累,不是單單就身體或者肉體本身而言的,男女剛剛戀愛,彼此欣賞,彼此付出,心情都很愉快,為對方做得再多都是心甘情願的,沒有累可言。隨著結婚生子,時間流逝,彼此的欣賞少了,付出成為一種負擔,瑣碎的家務帶給雙方的是厭倦、煩惱、焦慮,這個時候,我們都感到累,男人說男人累,女人說女人累,實際上這種累並非體力上的付出,而是心累,心累帶來的惡性循環,是互相指責,互相抱怨,從而越來越累。
例二,單位開一個歡送會,會上人們道不盡依依惜別之情,說不完過去相處的關懷幫助,總之,吃著水果、瓜子,品著香茶,回憶往事,向往未來。忽然特納先生問毛姆:“你是不是覺得這些人很噦嗦。”毛姆說:“沒感覺。”漸漸的,毛姆肚子飽了,興趣淡了,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間也到了,他開始煩燥不安,開始感到他們噦裏噦嗦,反三複四老生常談,這種情緒使他頭腦發脹,心情焦灼,毛姆開始對這些人的車輪子話產生反感,甚至討厭,這種情緒似乎帶有傳染性,歡聲笑語,越來越淡。
人還是那個人,物還是那個物,景還是那個景,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感覺呢?這隻是人際關係中的兩個小插曲,細細分析,不難發現是心境變了。心境乃是社交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它,造成了許多尷尬和紛爭。
有人常遇到這樣的事,自己一貫這樣做都很順利,為什麼這一次莫名其妙地碰了釘子?他這人一貫謙和寬容,為什麼突然變得無禮失態?同樣的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同樣的一個請求,別人得到答複,而自己一無所獲?
正確的分析交際對象的心境,是交際成敗的一個前提。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約翰·達納德博士和毛爾博士經過大量的研究設計了一種測量人情緒的“晴雨計”,將某一觀測對象用口語表達任何形式的不悅,如“四肢乏力”、“內心煩躁”、“令人厭惡”等詞語的次數和他表示任何形式的喜悅,如“歡喜”、“舒暢”、“滿意”詞語的次數加以比較,可以推測某個人的情緒,即心境的好壞。如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談話中沒有提到一個表示愉悅的詞,而不斷抱怨“亂糟糟”的秩序,“厭煩”的噪音,“單調乏味”的電視節目,那不用說也知道他的心情很壞。樂於與人交談,言語流利、自然,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則往往是心境好的表現。
我們所研究的交際技巧、方法、法則都是相對而言的,這些技巧、方法有時候在惡劣的心境下會完全失去作用,隻有把它們放在特定的心境下去分析,才能真正有效地調整自己人際交往的方式和策略。
好心境下,一個無言的對視,就會達成一種心靈的默契,一個刁鑽的難題,甚至會得到滿意的答複,隻因為“今兒我高興”。心境不好,周圍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所有的交流都是“別再煩我”。性格開朗,寬容大度,學識淵博的人,總是盡量地使自己保持一個好心境;性格孤僻,閱曆較淺的人往往會因為猜疑而反複無常。
心境存在於人際交往的每一刻,它是雙向的,既可以測試,也可以創造,為人為己創造一個好心境,就等於給自己一個海闊天空。
努力去創造一個好心境,從點點滴滴做起。見麵一聲輕輕的“您好”,雙方都會心情愉快;用欣賞的態度真誠地讚美一聲“您真美!”“您真精神!”帶給對方一份滿足;報告一個好消息,改變其原有的沮喪;製造點小幽默,調整一下氣氛;來點小刺激,轉移一個興奮點;跳上一曲迪斯科,發泄出心中的怨愁。創造好心境並不難,你可以去當一個認真的聽眾,讓別人泄出不滿,重新找到心理平衡,從而氣息暢達,你可以找個知心朋友,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的不滿,然後去品嚐解脫後的瀟灑,甚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大喊幾聲,也是一種宣泄,隻要不悶在心中,隻要不為難自己,搖搖頭給自己換個好心境。
總能保持好心境是一種修養,處處心平氣和,不能說不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美,一種恬淡、自然之美。
願我們大家都有一個好心境!
二、天時地利——交際時機的最佳選擇
社交的最佳時間是難得易失的,也是不斷變化的。麵對難得易失、隨時變化的最佳交際時間,把握選擇的方法,對於我們交際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一)適應天氣、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