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派波在這裏看到機會。他在附近開了一家攝影器材行,出售膠片,同時告訴客戶在“鬆柏花園”可以拍出美麗的風景照片。他雇傭一流的滑水好手,在湖上作花式表演,並透過麥克風,教大家如何架照相機及取景,才能拍到生動的鏡頭。當然,遊客回家之後,最得意的攝影作品都是鬆柏花園,口碑加上照片,幫迪克·派波作了最好的宣傳。
我們都應該培養這種創意的眼光。看到眼前的機會,同時看到未來的發展性。這種能力需要學習和練習。
問自己問題
杜邦公司的化學專家羅伊·普蘭克特作了一項實驗。他失敗了。實驗結束之後,打開試管,裏麵卻一無所有。他感到不解,稱出試管的重量,卻意外地發現重量增加了。“為什麼呢?”
他找出答案,發現了奇妙的透明塑膠。
遇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時,問自己:“為什麼?”仔細想一想,你可能會有偉大的發現。
一位年輕的英國人到祖母的農場度假。他倚著一棵蘋果樹,任自己的思緒漫遊,一顆蘋果掉到地上。
“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他問自己,“是地麵吸引蘋果,還是蘋果吸引地麵?或者相互吸引?其中是否存在某種定律?”
牛頓運用思考的力量找出答案——蘋果和地麵互相吸引,進而發現萬有引力。
1869年,日本一位18歲的少年繼承父親的製麵事業。他的父親病重無法工作,少年獨立維持家計,養活6個弟弟、3個妹妹及雙親。他不但製麵,還要負責賣麵。
20歲時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女孩的父親不願意女兒嫁給製麵的少年。於是,他改行從事珍珠買賣,並不斷追求新的專業知識。
一位大學教授告訴他一項未經證實的理論:“珍珠的形成,是異物進入珍珠貝,例如砂粒,珍珠貝會分泌珍珠的成分,將異物包裹起來,形成珍珠。”
少年聽了大喜過望。他想:“如果我將異物植入珍珠貝體內,就會有人工飼養的珍珠產出了。”實驗成功,他的人工養珠,使他成為日本知名的大企業家。
另外一個與珍珠有關的故事,是一個年輕的美國人約瑟夫·高登史東。他到愛荷華州的農村挨家挨戶推銷珠寶。
有一天,他得知日本生產美麗的人工養珠,品質良好,價格比天然珍珠低很多。
約瑟夫“看到”大好的機會。雖然時值經濟大恐慌,他和妻子艾莎仍變賣所有的家當飛往東京。
他們見到日本珍珠販售協會的主席北村,提出在美國銷售日本養珠的計劃,要求北村提供首批價值10萬美元的寄賣品。這是一個大數目,尤其在不景氣時。但是,7天後,北村答應了。
那批養珠銷售一空,高登史東前途看好。幾年之後,他們決定經由北村的協助,設立自己的養珠場。他再度“看到”視而不見的機會。
起初,植入異物的珍珠貝死亡率超過50%,“如何減低這麼大的耗損?”他們問自己,經過多次研究,他們先將珍珠貝的外殼涮洗幹淨,降低感染的機率。使用少量的麻醉劑,以消毒幹淨的手術刀切割,並植入一小顆圓珠;完成之後,再將珍珠貝放到籠內,放回海底。每隔四個月,收起籠子檢查珍珠貝生長的情形。經過這些處理,90%的珍珠貝存活,並且產出珍珠,使高登史東賺進巨額的財富。
很多人“看到”機會,所以成功了。“看到”為你帶來機會,但是,更重要的是,運用所學,付諸行動,才會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