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於本書主題是否有利害關係?
作者是否具有健全判斷力或隻是狂熱者?
是否有辦法調查作者的言論是否屬實?
作者的言論是否和常識以及經驗相符?
在你接受任何人的言論之前,應該找尋他發表此一言論背後的動機,你必須謹慎決定是否應該接受狂熱者的言論,因為這種人的情緒很容易失控,雖然有些人的動機是值得讚揚的,但值得讚揚的本身並不等於正確。
無論誰企圖影響你,你都必須充分發揮你的判斷力並小心謹慎,如果言論顯得不合理,或是與你的經驗不符時,便應該做進一步調查。
當你向別人請教事實或請別人做判斷時,切勿先告訴他你的答案,因為有些人可能會配合你所希望的答案,例如不要問:“人認為有沒有可能把人送上土星?”或“如何能把人送上土星?”你應該問:“你對於可能把人送上土星一事有何看法?”或最好問:“你對於太空旅行有何看法?”這個例子顯得有些荒謬,但是如果你把“土星”改成“月球”的話,就可看到正確思考的力量。
思考習慣的來源
你的思考習慣一開始時是得自下列兩個遺傳來源:
生理遺傳
經過世代遺傳的本性和特質會影響你的思考習慣,你可能是嚴肅的或是不受拘束的思考者,前者強調的是詳細;而後者強調的是計劃的廣博性。正確的思考可以修改、加強和引導這兩種思考方式,因為每個人都具有這兩種能力——雖然可能其中一個較強而另一個較弱。
社會遺傳
環境、教育和經驗都屬於社會刺激物之一,思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最深。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危險信號,因為這表示人多半都是受到外界的激發,才開始思考的。然而你可以采取行為控製並挑選這些影響因素,例如閱讀本書就是一個好方法。
大多數的人在選擇宗教、參與政黨、甚至買車時,都不以他們對於目標的正確思考作為決定的依據,而是受到他們周圍其他人的影響:朋友、親戚或認識的人。
但正確的思考者完全不同,除非他們已謹慎地對目標做過分析,否則不會接受任何政黨、宗教或其他思想,他們會自由決定取舍,並且從取舍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曾經擔任過田納西州州長的泰勒,有一次問一位年輕人:為什麼要做那麼忠誠的民主黨人?“喔!”這年輕人回答,“因為我住在田納西,而且我的父親和祖父都民主黨人,所以我也參加民主黨。”
泰勒聽了之後回答道:“如果你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馬賊的話,那你是不是也要當馬賊呢?”
正確思考的絆腳石
人性中普遍存在著三個特質,這三個特質都是正確思考的絆腳石。
輕信(不憑證據或隻憑很少的證據)就是人類的一大缺點,這個缺點使希特勒有機會把他的影響力發展到令人可怕的程度。
正確思考者的腦子裏永遠有一個問號,你必須質疑企圖影響正確思考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但這並不是缺乏信心的表現,事實上,它是尊重造物主的最佳表現,因為你已了解到你的思想,是從造物主那兒得到的惟一可由你完全控製的東西,而你正在珍惜這份福氣。
少數正確思考者一直都被當作是人類的希望,因為他們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都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他們創造工業和商業,不斷使科學和教育更進步,愛默生說得好:
當上帝釋放一思想家到這星球上時,大家就得小心了,因為所有事物將瀕臨危險,就像在一座大城市裏發生火災一樣,沒有人知道哪裏才是安全的地方,也沒有人知道火什麼時候才會熄滅。科學的神話將會發生變化,所有的文學名聲以及所謂永恒的聲譽,都可能會被修改或指責,人類的希望、人類的思想、民族宗教以及人類的態度和道德,都將受下一代擺布,普遍化將成為神力注入思想的新彙流口,因此悸動也跟著而來。
一般人往往會接受那一再出現在腦海中的觀念(無論它是好的或是壞的,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你可以充分利用此一人性特質,使你今天所思考的到了明天仍然反複出現,並進而接受此一再出現的思想,這正是明確目標和建立積極心態的力量本質。
阻礙人類正確思考的第二塊絆腳石是偏狹的觀念。
由一雙未受訓練的眼睛看來,水晶礦石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但在地質學者的眼中,卻能看出在礦石內部有著美麗的水晶。那些因為閉塞的心理而拒絕做新的變革的人,將錯失生命中的最好的機會。因為機會就如同水晶礦一般,通常是藏在不起眼的外表之下。
別讓自己成為習慣的產物,等待著生命來推動你。簡單地在上班時換條路走,組合一幅拚圖,不看電視改看報紙,或是在午餐時間到博物館逛逛。這些都將會刺激你的思考程序,幫助你開啟心靈去接受新的意念。
人類第三大共同的缺點,就是不相信他們不了解的事物。
當萊特兄弟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會飛的機器,並且邀請記者親自來看時,沒有人接受他們的邀請。當馬可尼宣布他發明了一種不需要電線,就可傳遞信息的方法時,他的親戚甚至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去檢查,他們還以為他失去理智了呢!
在調查清楚之前,就采取鄙視的態度,隻會限製你的機會、應有的信心、熱忱以及創造力。不要將質疑未經證實的事情,和認為任何新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二種態度混為一談。正確思考的目的,在於幫助你了解新觀念或不尋常的事情,而不是阻止你去調查它們。
習慣控製
我一再強調,思想是一個人惟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因為你的思想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你必須借著有利的心理習慣,來控製這些影響因素,這種過程叫做“習慣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