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字千金(2 / 2)

可用於形容人擺脫困境、出人頭地、成功或報仇雪恨時的心情。

7.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元齊,一個出身顯貴的將軍。他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曾經擔任過很多官職,也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有一次,他被誣陷謀反而被朝廷拘禁。他的朋友為了救他,想盡了辦法,最後通過賄賂官員才得以見到元齊。見到元齊後,朋友對他說:“現在你已經是大錯特錯了,還有什麼話可說?如果你還是個男人,就痛快地承認吧!你應該知道,一個有誌氣的人不應該被活活羞辱。”聽了朋友的話,元齊放聲大哭,他悲憤地說:“我是因為太氣憤了,所以感覺像山河都崩塌了一般!”

這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豪邁氣概和偉大的胸懷。例如,“這個演講家的演講真是氣壯山河,讓人熱血沸騰!”

8.河汾門下

河汾門下是指唐代文學家王勃在河東聞名的薛收和汾陽聞名的盧照鄰所領導的文學風尚,代表著當時的文壇領袖。

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出生於一個文人世家,從小就展現出了才華橫溢的一麵。在年輕時,他遊曆了江南,並拜師於楊炯,並與盧照鄰、駱賓王、張九齡等名士交遊頻繁。這些人都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他們提倡新文化運動,反對當時的文化專製,並推崇文學創新和個人情感的表達。

河汾門下也成為了這個文學運動的象征。薛收和盧照鄰都是當時文學界的重要人物,他們以卓越的文學才華和獨立的思想為世人所稱道。王勃也在這個運動中逐漸嶄露頭角,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滕王閣序》、《秋夜長》、《臨江仙》等。

河汾門下這個成語的用法,通常被用來形容某個時期或某個領域的文化領袖或權威人士。例如,“在當今文壇上,他堪稱河汾門下的一員大將。”

9.下筆成章

形容文思敏捷,一落筆就能成文章。

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武帝見司馬承禎仙風道骨,當世罕見,又擅長書法,乃請他為自己寫一個‘福’字。司馬承禎筆走龍蛇,一揮而就。武帝滿心歡喜,重賞之後,欲留承禎在朝為官。承禎隻求福字,謝絕了武帝的賞賜。”

多用於形容文思泉湧,流暢自如,寫作能力很強。如《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黛玉笑道:‘既要作詩,你就拜我為師。我拜你為師,我就下筆成章了?’”又如《三國演義》中,劉備說道:“聽聞先生下筆成章,我願先生為我寫一篇《漢高祖功德賦》。”

10.章句之徒

章句之徒是指僅僅拘泥於文字而不得其意的人。這個成語出自《漢書·藝文誌》:“若夫師夷者,積學究理,覃思不窺,章句之徒,與庸保議。”

有個故事說,有個人名叫緱王,是劉邦的堂兄弟。他因為仰慕墨家的鼻祖魯班,而改名叫墨。他找到魯班,要求學習木工技藝。魯班見他不凡,收他為徒。緱王學藝三年,不但沒有學會木工技術,連木工最基本的話都聽不懂。魯班見他愚鈍不可教,就一再趕他走。緱王傲慢地說:“你隻要把最高明的技術教給我,其他技術我自然就會了。”魯班聽了他的話,大怒道:“你這種心高氣傲的人,學不到我的高明技術,還口出狂言,實在是有眼無珠!”緱王憤然離去。後來,魯班到齊國去,在路上見到有個人反拿著掃帚追打他,仔細一問,才知是緱王。魯班挽留他說:“我教給你好木工技藝,你為何不學完就離開呢?”緱王回答說:“你教的都是些雕蟲小技,無濟於事,我學它作甚?”魯班說:“你錯了!比如說這根掃帚吧!它沒有一定的使用方向和用途,能隨意造出多種樣子來,難道這不是一種高明的技術嗎?”緱王聽後默然離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眼高手低。如果我們隻是拘泥於表麵的知識而不能深入理解其本質和精髓,就很難真正掌握它的內涵和價值。正如魯班所說:“你這種心高氣傲的人,學不到我的高明技術。”而緱王最終也因為自己的傲慢和浮躁而沒有學到真正的技術。

成語“章句之徒”指的就是那些隻注重表麵知識而缺乏真正理解和領悟的人。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不求甚解、不注重深入思考和領悟的人。例如:“他隻是個章句之徒,沒有多少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