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徒有虛名(1 / 2)

11.徒有虛名

徒:空;虛:虛假。名:名聲。指空有名望,而無實際本事或內涵。

出自明代徐渭的《湧幢小品》:“嚴公曰:‘某時某公詆我,某卻一頭拜一頭,道:『徒有虛名』耳。’”說的是明朝的嚴公和某位公卿在談論中發生爭執,這位公卿對嚴公不以為然,嚴公卻並不和他理論,隻是低頭說:“徒有虛名。”

徒有虛名是一個形容詞短語,可以在句子中作謂語、賓語和定語。例如,“他雖然是個徒有虛名的學者,但是卻沒有真正做出過什麼有價值的貢獻。”

12.名落孫山

最初來自於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個名叫孫山的讀書人,他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但是卻沒有考中。回家後,他的父母問他考試結果怎麼樣,他回答說:“名落孫山”。意思是說,他的名字已經落在了未錄取的名單中。後來,人們就用“名落孫山”來形容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的情況。

形容一個人考試或選拔未被錄取的情況。例如:這次公務員考試他名落孫山了;我參加了公司的招聘麵試,但是遺憾地名落孫山了。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未能獲得成功或進展的情況。例如:他在比賽中名落孫山,沒有獲得任何獎項。

13.山窮水盡

形容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形象地比喻了處境極端困難,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情況。

出處是宋代詩人陸遊的《遊山西村》。詩中描寫了詩人因為被政敵所迫害,從故鄉南下避難,來到了一座山西村。詩中寫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後人常用“山窮水盡”來形容處境極端困難,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情況。

山窮水盡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處境、事業或者感情等方麵遇到困境,無法找到出路的情況。例如:“他的公司現在麵臨山窮水盡的局麵,再不找到新的投資就難以為繼了。”

14.盡人皆知

在宋朝時期,有一個名叫孫明的人,他非常喜歡下棋。有一天,他和朋友下棋時,朋友出了一個難題,他苦思冥想都沒能想出對策。最終,他輸掉了這盤棋。朋友告訴他:“你知道你為什麼會輸嗎?因為你的棋藝不過關,而這個關口隻有你自己才能打開。”孫明聽後深有感觸,便立誌要學習棋藝。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的棋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次與朋友下棋時,他輕鬆地贏得了比賽。朋友笑著說:“你現在已經過了自己這一關,你的棋藝已經盡人皆知了。”

形容某個事情非常有名,或者形容某個人在某個領域的水平非常高等等。例如:“這個明星的名字已經盡人皆知了。”或者“他的繪畫水平已經盡人皆知了。”

15.知行合一

知識和行動應該相結合,即理論和實踐應該相互補充。源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強調人應該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知識的正確性。

有一個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知行合一的道理。一個人很喜歡畫畫,他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各種繪畫技巧,但他的畫總是顯得不夠生動。他後來發現,是因為他隻是在理論上學習,而沒有實際去觀察和描繪真實的世界。於是他開始走出家門,去觀察大自然,用畫筆描繪出真實的景象。他的畫作因此變得更加生動和真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將所學的知識和實際行動相結合,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

當你在學習新知識或技能時,你應該將所學的知識和實際行動相結合,以便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你也應該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尋找最佳解決方案。總之,知行合一是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

16.一柱擎天,讀音為 yī zhù qíng tiān,意思是支撐著天,形容人能擔當天下重任或有重大的貢獻。

出自《莊子·內篇·逍遙遊》。傳說中,大禹治水時,在黃河中有一頭巨獸背負著一個山峰,而這個山峰被稱為“不周山”,擋住了黃河的去路。大禹決定用神斧劈開山峰,讓黃河水得以通過。這時,巨獸突然消失,留下了一根巨大的柱子,這根柱子支撐著天空,使黃河水得以順利流淌。因此,“一柱擎天”這個成語便被用來形容人的能力或貢獻之大,能夠擔當起重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