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格(personality)又稱為個性(character),是指以一個人的性格為核心,形成其固定的行為模式及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的習慣方式。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導致對於周圍的環境、人際關係等表現出明顯的適應不良,患者自己和周邊的人往往都會較為痛苦,也可能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認為 ,人格障礙是個體性格學體質與行為傾向上的嚴重紊亂,通常涉及人格的幾個側麵,幾乎總是伴有個人與社會間顯著的割裂。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則強調人格障礙是自我和人際功能的損害,這種損害不符合個人發展階段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一般表現。
目前,有關人格障礙患病率的流行病學資料較少。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研究主要通過臨床晤談法和問卷評定法,不同方法之間一致性較差,得到的結果有高有低,但大樣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3%~10%。
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人格障礙;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偏執型、分裂型、反社會型、情緒不穩型、表演型、強迫型及其他類型等。
人格障礙患者往往不會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各種治療手段也通常難以改變其人格特征。但由於人格障礙患者難以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並對其個人及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病因:
人格障礙的病因及其發病機製非常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精神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於人格的產生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係調查表明,人格障礙患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要高於一般人,且血緣關係越親近患病率越高。
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的父母中,腦電圖異常的可能性比較高。約50%人格障礙患者的腦電圖特征與兒童腦電圖特征有相似之處。因此,有研究認為,人格障礙是由於大腦發育成熟延遲的表現。感染、中毒、胚胎及嬰幼兒期營養不良,出生時或嬰幼兒期腦損傷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導致大腦發育不成熟。
神經生化因素:
神經遞質是完成腦內信號傳遞的重要載體,神經遞質活動是否正常影響人類的精神活動。研究表明,多巴胺受體基因與人格障礙的產生息息相關。
心理社會因素:
童年期精神創傷童年時期是人類心理發育的重要過程,當幼兒心理發育過程中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者經曆不良生活事件時會對人格發育造成不好的影響,增加人格障礙的風險。家庭環境與養育方式家庭是人類成長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家庭環境對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不良生活環境與同伴影響社會環境會塑造人格,童年時期的夥伴也會互相影響著彼此的行為。生活環境惡劣、朋友品行不端往往容易促使人格障礙的形成。
社會文化因素:
人格障礙與文化適應不良有關,不同的社會和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惡劣的生活環境是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