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陳紹團: 最好的答案, (1 / 3)

????不在熟悉的路上

創意者印象:陳紹團

在廣告圈裏,熟悉陳紹團的朋友們為他起了一個頗為霸氣的綽號——“團長”。

到了今天,陳紹團已經做了整整17年的廣告,這樣的經驗和閱曆讓“團長”這個綽號顯得是如此恰如其分。對於“團長”稱呼,廣告圈的朋友們除了欽佩之外,更多的則是想要表達一種親切。

跟有些人言必稱“我在奧美的時候”不同,“團長”在多次采訪中提及“我在本土公司的時候”,顯然他對生涯最初的10年有特別的情結。1993~1997年在老家福建省內把廣告當飯吃,卻經常吃不飽的窘境,以及1997~2002年漂泊在廣東,削尖腦袋在機會的夾縫中苦練基本功的經曆,都對他後來在圈內做事與做人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就好像是在少林寺裏挑水、紮馬步、站梅花樁一般,雖然本土公司的工作經曆很苦很悶,但這恰好成了“團長”為未來生涯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後來到了4A公司之後,“團長”的道路開始順風順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4A對於我來講,它不再是一個練武的地方;它是一個舞台,是比武的地方。”

提起“團長”,圈內人最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在汽車與地產廣告中的眾多精彩作品,以及他獨樹一幟的文案功力。據“團長”表示,做汽車的廣告開始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虛榮心在作怪”。而在前幾年裏,“團長”曾經嚐試著開發一些“別的廣告”。他曾誇下海口說:“隻要做過汽車廣告,做別的廣告就跟玩兒一樣了。”不過之後他承認,行行業業都有自己的局限與苦衷,當大部分的客戶尤其是本土客戶每天麵臨市場激烈拚殺的殘酷之時,他們很難在創意方麵放開手腳。作為廣告從業人,你能做的就是盡力影響客戶,不可能自己獨自起舞。

江湖上有傳言說,已經誌得意滿的“團長”有了離開廣告行業的打算。對於這樣的言論,“團長”笑著表示自己也不清楚消息來源,他表示,雖然自己在行內有所積累,但與他真正想要的東西還距離遙遠。但當我們問及未來的打算時,“團長”卻顧左右而言他。

記得“團長”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把廣告行業或者說創意這些東西比做一座山的話,那麼你現在爬到半山腰了,結果你發現,好像山頂上也沒什麼東西,看看那些從山頂下來的人你就知道了,那你就不太想繼續登這座山了。但如果你下山去,重新登另外一座山,似乎又把前麵的努力給白費了。從人生的角度來說,這是效率不高的辦法。如果從這座山到另一座山的半山腰有一座橋的話,直接過去就最好了。或者說這座橋可能不存在,但是你自己可以創造一座橋。”這讓我們想起“團長”為凱迪拉克凱雷德撰寫的一則標題:“最高的山在哪裏?在你的心裏。”

我們不知道“團長”心中的山在哪裏,隻能祝福他早日找到那座橋。

廣告門專訪

最好的答案,不在熟悉的路上

一滴亦澎湃

“團長”是廣告江湖的一個異類,他率性直白,不作偽言,作品風格自成一格;他帶領團隊創作的部分作品,使地產、汽車廣告煥發出極具激情的生命力,他不妥協、時刻創新的作業習慣,使這個行業增添了眾多值得驕傲的廣告作品。

自從在上海精信服務帕薩特開始,“團長”分別於靈獅北京服務奧迪,在上海李奧貝納服務凱迪拉克。在這一過程中,他在汽車廣告領域的創意思考日趨成熟,也漸成體係。應該說,他是自林桂枝之後,中國汽車廣告創意的又一傳奇人物。

勞博和“團長”有過多次長談,但均未形成可公開的訪談,趁著“團長”從上海來北京跟後期的機會,我們見縫插針,再次和他進行了一場率性痛快的對談。

再名貴的樹,也比不上你記憶中的那一棵

廣告門:比過之後反而覺得平靜了,是吧?回到最原始的問題,前10年你是在本土公司度過的,後6年進了國際性廣告公司。現在,你對你或者你身邊的這些本土廣告人,現在所處的狀況或位置,感到滿

意麼?

Q團長:我覺得就這個問題來說,不需要去區分本土或者4A。簡單地說,所有的位置都一樣,需要相應的氣場。比如說,你往那兒一坐,你能不能鎮得住你的下屬、你的同事、你的客戶,特別是那些看上去牛氣烘烘的客戶?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就能坐到這個位置。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沒法子。相對來說,我覺得本地的廣告人,應該說經營管理端口或者說客戶服務端口的人,比起創意出身的人,往上走的機會應該更大一些。這可能是經營管理或客戶服務端口的管理者更重實效,更注重本地化,而創意管理者依然迷戀“與國際接軌”,所以相對更偏愛所謂有“國際視野”的人。